失语的甜甜(3)
他们带甜甜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甜甜患了强迫症,医生给甜甜开了一包大大小小的白色药片。吃了这些药片,甜甜有时会安静下来,可是药性一过,她又故态重萌。他们知道医生给甜甜吃的是镇静药,他们也知道这些药治不了甜甜的病根。于是,他们又将甜甜带到一位心理医生那里,医生说甜甜患的是孤独自闭症,医生让他们带甜甜每周去做一次心理治疗。做了一年多心理治疗,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甜甜的病情越来越重,一看见课本就会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有时安静下来,她会无数次地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虽然甜甜已经不能正
就在他们忧心如焚的时候,他们听人谈起了李圣珍老师,说她家里住满了从各地来的"笨孩子"、"傻孩子"、"呆孩子",这些让老师头疼,让父母绝望的孩子在她那里都变成了好孩子,变成了聪明的孩子、快乐的孩子。他们的心里燃起了希望。于是,他们带着女儿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
他们到北京的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树梢上挂着雪花,阳光照在上面,像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玻璃花,父亲看见女儿的眼睛里出现了好久好久都没见过的好奇。可是那好奇的眼神只闪现了一下就熄灭了,她的眼神又是那样地游移和迷离。
父亲说:"甜甜,带你去看天安门好吗?"她不点头也不摇头,只用呆呆的眼神看着他。
他们的心像刀搅般难过。他们想起甜甜2岁那年带她去火车站看火车的情景,那时的甜甜,是那么爱说爱笑爱问,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要问个为什么。他们曾告诉甜甜,好好读书,将来坐火车去北京上大学。今天,他们带着甜甜来到了北京,可是他们的甜甜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甜甜。看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很漠然的女儿,他们的心碎了。
他们找到了李老师的家。
见到甜甜,李老师笑眯眯地将她搂进怀里,将脸贴在她的小脸蛋上,甜甜满脸惊恐地使劲推她,一边推一边说:"你为什么抱我?"李老师轻轻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因为我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
甜甜不再躲避了,渐渐地,她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将头缩进了李老师的怀里。
每天,李老师让甜甜尽情地玩,只让她写几页字,读几篇课文。开始,甜甜写的字没有几个字能认得出来,写字时她常咬着腮帮子,似乎用着全身的力气,纸常常被圆珠笔尖戳成一个个洞。李老师从乱七八糟的字里看出了她心里压抑的烦乱和痛苦,她是将这痛苦和烦乱宣泄在狂躁的笔尖下,宣泄在越读越快越快越乱的阅读中。这种狂躁和痛苦是精神创伤造成的,是长期的压抑造成的,要治愈她,先要走进她的心灵。
从一个个送到她身边的孩子身上,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普遍缺少安全感,他们几乎都爱做噩梦,几乎都患有失眠症。李老师还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爱他们的孩子,可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远远超过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不知道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爱,什么时候需要关怀。他们认为打孩子骂孩子是对孩子的爱,却不知道这种爱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成为孩子不能摆脱的噩梦。
李老师谈起了一位母亲。那天,她将8岁的儿子送到了李老师家。她坐在沙发上滔滔不绝地数说着儿子的种种劣迹,诉说着她对儿子的失望。儿子就坐在她的身边,那孩子的眼睛一直望着别处,漠然地听着母亲对他的控诉。
李老师说,当着别人和孩子的面全面否认自己孩子,公开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但是对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心的摧毁,也是对孩子重新站起来的信心的打击。她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可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懂得这个道理。
李老师还跟我讲起了另外一位母亲。当只有7岁的女儿想钻进她怀里撒娇时,她竟一脸厌烦地推开了女儿,说:"去去去,这么大的人了还粘粘黏黏。"孩子很失望很伤心地走开了。李老师说,孩子普遍都存在着情感饥饿和皮肤饥饿,多抚摸他们,多对他们说一说:"好孩子,你真乖"、"好孩子,你真棒",不但会使他们有安全感,还会使他们产生受到鼓励和关怀的喜悦。
每天晚上,甜甜上床睡觉时,李老师都要坐在她床边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然后轻轻地抚摸着她,直到她沉入梦乡。甜甜的父母说女儿很小就开始失眠,晚上经常做噩梦。可是在李老师身边,甜甜睡得很沉很香,噩梦不再缠绕她。
每当甜甜写字时,李老师便坐在她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背,使狂躁的她渐渐安静下来。甜甜读书时,李老师一句一句地领读,使语不成句的她渐渐找到了语感和句感。她将甜甜每天写的作业都写上日期、编上号,并在作业后面写上鼓励的评语,让甜甜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
李老师告诉我,所有送到这里的孩子,心灵都受过有意或无意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老师和他们的父母。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和他们平等地、真诚地对话,只是总给他们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