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相互呼应
教育今天的孩子应该是全员参与的行为,需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相互呼应。
谁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今天这样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呢?
如果各方作用相互“抵消”,问题就大了;如若相互呼应、配合,来个教育作用的“综合”,那么,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
那天,我的女儿指着草坪上的标志,解释给我听:“这个大脚板是告诉我们不能进草坪踩小草,这个自行车是告诉大家不能在草坪里骑车。这个足球是告诉我们,不能再草坪里踢球。”我连忙表示赞同:“孩子你说的真好,对极了。小草也在长大,我们不要弄疼它。”我想,这是我们在引导孩子与社会规则呼应。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红灯停、绿灯行”。就是说,孩子一与行路接触,就有了明确的交通法规意识。倘若家长不重视,不在意,在无人监督、无车通行的情况下闯红灯,那么,便对孩子进行了反面教育,也“形象”的告诉孩子:规则可以违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去学校接孩子,刚上学没几天的小朋友居然提醒我:“阿姨,下楼的时候,你应该走蓝脚印。上楼时才走红脚印!”我连忙表示:“谢谢提醒,阿姨马上改正。”靠右走是学校老师教育的,我必须和孩子一样听从老师的教诲,让学校的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家长应和学校教育呼应。
孩子脑海里冒出无数个“为什么”时,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时候。家长有没有敏锐的捕捉这个信息,与孩子的需求呼应呢?
家长很多情况下的教育教学,都没有课本,没有课程,没有教材的。关键是家中各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教学的意识。当然是“润物细无声”。
譬如说,观察。对世界万物的观察,是孩子很重要的终身学习受用的学习品质。对观察后“为什么”的追究更是让孩子思维、语言发展的好时机。
“这种树叶为什么像一把雨伞?”
“这个瀑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关’上的?水面怎么像反光镜?”
“爸爸刹车上的油门为什么和我玩具车上的不一样?”
“为什么钱江新城的台阶都会闪闪发光?”
“妈妈,你看这是波浪!你知道为什么有波浪吗?是因为风吹到了水面上!”
“啊!小雨点在窗子上滑滑梯呢!”
这是孩子观察后的思考和表达。当孩子提出精彩的问题时,当孩子冒出“诗”一般的语句时,我会感觉到某位家长的“渗透”有反应了,赶快“呼应”,强化孩子的“优秀”。
教会孩子观察,教会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实使我们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所谓家庭的教育教学,并非只是重复学校教过的功课,而是与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呼应”,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真正优秀的孩子是家里培养的,是家庭文化氛围熏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