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需要父母双方参与
没有爸爸参与,遗憾但非困难
今早看到电视访问著名的亲职教育专家卢苏伟,他谈到即将国小毕业的儿子向他要求一样特殊的经验做为毕业纪念礼物──骑自行车环岛一周,他毫不迟疑的答应了,准备花半个月的时间陪同孩子完成。
看到这当然相当倾慕卢先生对孩子的用心和支持,让他的孩子能得到极为完善的生活经验和人格养成的教育机会,又能享受非凡的亲子共同成长的时光。卢先生也提到其实父亲的角色扮演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但是目前普遍会寻求成长的都只有妈妈,也由妈妈主导孩子的教养责任,而爸爸往往只是偶一问候状况或发发脾气,骂骂孩子和妈妈。比起妈妈的整天唠叨,爸爸如果能适时的放下身段,真挚的倾听,更能打动孩子的心。
回头一探望周边的人事和辅导的家长中,爸爸积极参与孩子教养者,比例也不算多,而且太多因为家中的孩子是特殊或迟缓的,有些爸爸反更强调包容和照顾,也不一定能恰当的掌握好父亲的角色现象中已形成了过与不及的两极状况。一则将所有孩子的状况都推给妈妈,一则对孩子的照顾或教导要求甚高,往往又成为妈妈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一个和先生分居中的妈妈跟我感叹,看到卢先生的访问,更让她难以抉择是否要和外遇又不负责任的老公正式离婚,因为不签字或许他还会有意愿偶尔陪陪孩子,让孩子也有机会享受到父爱,虽然爸爸现在对孩子是一贯的冷漠,不论在经济或时间上,均已长期未支持。
其实,离不离婚和爸爸会不会承担部份教育责任是没有关系的,尤其对原本就和妻子关系极差的爸爸,有婚姻关系时,他很可能避之唯恐不及,免得一牵连就要承担什么事。或许离婚后,他反而可以回归本心,较放心的决定是否要跟孩子互动,跟维持良好的关系。妈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还是要认清自己承担单亲的事实。
家中拥有一个愿意和能够执掌好父亲角色的爸爸,绝对是妈妈和孩子的福气,也必然可营造最佳的家庭气氛和成长环境。但是绝大多数的家庭是没有这么的幸运,尤其样卢先生这样从事较弹性自由的职业,能因应孩子的需求而调整,和大多家中有个上班族或为事业打拼的爸爸也不尽相同。
常说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对大多数的家长己经很难做到,要叫妈妈不拿爸爸跟别人比,好像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谁不是在“人比人,气死人“的情况下,越加的挫折和埋怨呢?应该老爸去比老妈,应也有同样想法吧!是否每个人都要静下来想想,对周边人的期许和依赖是否过高或不适当?有时候爸爸无力参与或承担,可能是个小遗憾,但千万不要成为家庭生活的问题。
认清客观的事实,因应家庭的经济,时间,人力,体能等资源,选择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的经验等,家长不需要因为和他人比较,产生自卑或非必要的担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身心健全的培养,并不在于给予什么样的生活型态或条件,而在于是否能在家长的陪同和引导下,适应现有的环境条件而成长,不卑不亢的态度,才是孩子人格和价值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