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孤独症儿童教育间的作用
孤独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展性障碍,这就决定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具有长期性、情感性、家庭化三个特点。
(一)家长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身教师
孤独症康复的核心指标是孤独症儿童的基本社会化,在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康复决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康复过程。
(二)家长是培育孩子情感的最好的老师
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的障碍的攻克是孤独症儿童社会化的难点。情绪情感障碍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启发和培育是孤独症儿童康复中最为艰难的课题。如果不能实现正常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沟通,那么即使孩子其他功能再好,终其一生孩子也是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他人眼里,孩子永远是一个“外人”,某种意义上看,情感教育,是孤独症康复工程中的点晴之笔,打通孩子的正常情感沟通渠道,才能给孩子注入人的灵性,使孩子成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而对孤独症儿童情感教育的难度之大,在各项能力的训练中应该居于首位,它需要高度强、高度密、高度纯的情感灌输与渗透的过程,需要在情感氛围中感知、接受、熏陶。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世界如同一个黑洞,相当长的时间,他们对感情只有吸收,而无力付出。恰是这种长期的、单向的情感传递,才能给孤独症儿童搭起了走出情感黑洞的阶梯,才能实现真正的康复。
(三)家庭支持是孤独症患儿康复与发展的主要支柱
训练机构的特殊环境是短暂的小环境,当孩子走出训练机构的时候,创设支持孩子康复、发展的环境,主要的责任会重新回到家庭,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机构为儿童提供的康复环境的支持,只是短期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长期支持的,目前只能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