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庭教育:家长的心态调整是关键
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与父母有着骨肉之情,并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父母亲是孩子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教育者,家长的心态对特殊孩子缺陷的补偿及发展至关重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其中,特殊教育机构与家长组成教育的合力是关键。
首先,家长在心理上正视现实,接纳残障孩子。
所谓接纳,指以爱心来温暖孩子。要使家长,必须使家长形成正确认识:我们感到遗憾,但不觉得自卑;我们感到不幸,但不觉得有罪;孩子的能力是有些限制,但我们仍有可为;同心协力,寻求社会支持,积极进行补偿性早期教育。只有在心理上正视现实,才能正确对待残障孩子。这方面的工作包括:
家长要懂得孩子残障的类型、原因和残障的程度。残障孩子的出生是一些目前尚不能完全预防的因素造成的,绝对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犯了什么罪,或者在前世作了什么孽造成的。接受事实,尽快克服内疚与自卑心理,从焦虑和忧伤困扰中走出来,你的生活同样精彩!每位残障家长“抬起头来走路”
家长要明确什么样的态度是对残障孩子的正确态度。面对残障的子女,在一段时间内,家长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如震惊、拒绝、绝望,内疚、接纳,家长悲哀情绪的产生是难免的,但可以力争缩短压抑情绪持续的时间和过程。
认识到残障孩子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认识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家长既要接受现实,又要对教育充满信心。
对孩子深厚的爱与科学方法的结合,是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根本途径。典型案例:周弘把三岁半还是全聋全哑的女儿周婷婷从“哑女”培养成“神童”,成长为中国第一位残障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切凭什么?“是全社会的爱。”“是父母以拥抱世界的爱的胸怀把女儿唤回有声的世界”(摘自《从哑女到神童》)。周弘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而自豪。”为治好耳聋,他几年来带着女儿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为教哑女开口说话,哪一个字不经过千锤百炼,累得舌燥口干;为纠正女儿的发音,他不顾持续的高温酷暑,一笔一划为女儿赶制了一千四百多词汇的“卡片式正音词典”;为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夜深人静时他还在书本中找教育的决窍,逐步摸索出一套孩子智力开发和心理沟通的方法,和女儿成最知心的朋友……终于,奇迹不断在婷婷身上出现了!
你的孩子也会一样精彩!
其次,家长要明确什么样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要了解残障孩子教育基本知识、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对残障孩子的身心特点有所了解,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残障孩子,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家长要明确“怜”、“疼”、“溺”是害不是爱,放纵迁就使孩子的不良习气有增无减。管教得法十分重要, 虽然残障子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关怀,但教育同样需要得法,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且做到不溺爱,应该理智地爱。不纵容,不歧视,不冷漠,因为不适当的教育有碍于残障子女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因为愈隔离,他就离社会愈远,长大了更不能适应社会。
第三、家长要了解一些缺陷补偿、矫正和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缺陷补偿和矫正是残障孩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了解一些缺陷补偿、矫正的方法,如盲童的定向行走训练、聋童的听觉语言训练,弱智孩子的感知肌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可提高补偿和矫正的效果。同时,鼓励家长学点手语、盲文,学点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与自己的残障孩子沟通,促进亲子情感交流。家长要愿意参与教师和家长的会谈;能在讨论子女的缺点时仍感相当地自在;对子女放弃过度保护或过分严厉的管教措施;能与教师合作,务实地规划子女长期与短期的教育方案;能参与家长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