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家庭探究孤独症形成机理
我孩子的《分子诊断报告》结果:正常表示未发现有上述位点拷贝数变异。最后阐述:自闭症发病原因甚为复杂,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受突变的影响,新近发现的遗传风险因子16p11.2,15q13.2可以解释为1%以上自闭症发病的原因,但是这些检测结果正常并不意味着病人没有自闭症。从上述表述看出,孤独症的成因异常复杂,我相信每个有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发现孩子不对劲之后,都曾经历迷茫、探究、寻求外部帮助等诸多类似的环节,在当今科技深入到微分子领域进行研究也一时难以揭示其形成机理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没必要纠缠于探究孤独症形成原因,而应侧重于当下该怎么做能更直观地改善孩子的现状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毕竟属于孩子最佳培训期的时间极其有限,正如许多家长所形容的“是跟时间赛跑抢救式的康复训练”,这也正是我2011年3月份提出“九要一适应”的初衷——不强调理论,强调实用。
也许形成孤独症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就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比如孕前和孕期不良生活习惯、烟酒毒害、辐射污染(电磁炉、微波炉、复印机、手机、电脑等)、声污染(长时间接听手机、KTV高频音响、家中的高音量等)、光污染(霓虹灯、车灯、强光灯、电脑电视乃至浴霸等)、垃圾食品、食物过敏、抗生素滥用乱用等极易造成孩子脾肾差,肠胃吸收功能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对生活中一些细节不注重,从而造成孩子部分染色体的微缺失,进而叠加为基因突变,造成脑损伤和脾肾的损害,而源头很可能正是上述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按照中医理论,脾肾是生命之源,一个人的体质强弱主要取决于脾肾功能的好坏。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不认为我完全没道理。我无法以家庭为单位对上述猜测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不过我相信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的道理。这也是我为何有“所有的努力都是弥补曾经付出的不足和过错”感慨的原因。
正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撇开孤独症形成的目前尚未被完全认识的机理,只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九要一适应”角度加强日常养成。象习惯,它就是一个很顽固的东西,我们可能曾经一直处于坏习惯中而不自知。我们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也许该以旁观者的眼光对自己重新加以审视。如果我们不能直面自己,我们将根本无法直面孩子的未来。这也是我为何将“父母要有好典范”放在首位的原因。至今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件事:2010年5月,我孩子因感冒发烧到温州市附二医医治,前六天为门诊治疗,后五天半为住院治疗,医院使用抗生素地塞米松、头孢类药物,结合美林和泰诺林轮番上阵,前十天每天体温出现多次反复波动,住院期间每天抽血验血、化验大小便,孩子很受伤,但体温就是降不下来。第十一天,我采用一位中医朋友的建议,用中药小处方腹泻疗法,花了不到7元钱买了三帖药,第十二天上午第二帖中药喝下不久,经过腹泻后一检查,孩子体温处于正常稳定状态,当天不到中午就出院了。一结算,医药费前后花了将近1万元。真是费时费力花钱买罪受,耐药性增强疗效差。临出院时,我问主治医生,孩子的体温为何一下子趋于稳定,医生强调是医院药物长时间治疗产生的疗效。我告诉他,真正的原因是釜底抽薪的腹泻疗法,将体内的“火”(指炎症)去掉了,体温自然就正常了。这一事例说明,大众习以为常的医疗方式未必就是最科学的,大众可能一直在被误导。这也是我强调“卫生要有好讲究”的原因。我孩子所在培训场所,课间加餐,不是“旺旺雪饼”就是“米老头”,既不营养,也不科学,没有考虑到寒冬寒冷干燥的天气、来自不同区域孩子的不同体质和适应能力,我孩子来了不到三天就得了严重的扁桃体炎,打针吃药挂点滴差不多折腾了一星期,许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状况出现。这应归于没有达到“食物要有好营养”的要求范畴。仅举以上几个例子,其实“九要一适应”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作为专业研究机构的生物医学研究院和专业人士,衷心感谢他们在微分子领域的艰辛探索和努力,希望能以科学的方法论证或推翻上述个人观点,能早日破解孤独症成因之谜,为药物或其它方式治疗指明一条全新的道路,让我们这帮如此揪心与痛楚、身心濒临崩溃的家长能早日得以解脱。上述个人观点无论成立与否,尽早完善“九要一适应”内容显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