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训练是治疗孤独症患儿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训练的操作者多为家长和特教老师,训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和老师是否对患儿有爱心、耐心和热心,与孤独症患儿交往,使患儿先对训练者感受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这一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尤其在早期阶段,把孩子交给“保姆”、“阿姨”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把要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步骤来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都给他们。譬如教患儿正确使用筷子,先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势展示给他们;让他从数只筷子中拴出两只并粗细端对齐;用手握住他的手保持在正确握拿状态;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术。孤独症患儿很容易因失败而烦躁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训练中要边教边做边鼓励。第三、训练时要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实际是行为治疗中的“阳性强化法”。在教他们做某一技能时,要不断讲解每一步骤和意义,当完成时便给予患儿适当的物质奖励(多为孩子喜欢的食品或玩具)。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孩子对训练的兴趣和减少不愉快情绪的发生。第四、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要有恒心。不可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种技能。例如,“上厕所”对正常发育的儿童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蹲马桶、擦屁股、拉水箱、洗手等一系列动作,并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孤独症患儿可能要半年、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
教育训练的目的是教会患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理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早期训练是孤独症儿童得以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善其社会化行为,首先学会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和交往;尽可能多地都他们自理生活的能力,掌握生活实用技能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养满足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后进入成年早期的孤独症患者大约5%不再依赖他人而找到某种有报酬的工作;10%患者症状改善但仍需要保护;25%取得进步但还不能独立生活。McEachin等(1993)对19例孤独症患者进行了一对一(one-to-one)的行为训练,每周训练40个小时,训练长达2年以上。结果显示训练组在IQ、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行为和情绪症状、伙伴关系、同情心、家庭关系等言面都有改善,47%可进入常规学校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