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家长应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第一访谈》这段访谈录视频里,我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最后张主任告诉我们老师、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以及更多的人,遇到问题,我们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作为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呢,我觉得首先面对现实,然后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孩子每天面对的是我们家长,你给孩子一个笑脸,孩子可能就会给你一个笑脸,你给孩子一点呵护,孩子将来可能会反馈给你一些呵护。如果说你对孩子非常痛苦的眼神、非常痛苦精神的话,孩子也会接受你这些负能量的。所以说要想将来真正让孩子走出这个阴影的话,必须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那么调整好心态以后,不是说我心态好了我高兴了孩子真正就能好的,要掌握什么呢,针对孩子的个人的训练方法,看哪一种方法适合孩子,我们要用它的精髓,在自然的环境中去尊重孩子,跟孩子玩在一起,去真正的关爱孩子,这个方法掌握,心态好了、方法掌握了,跟孩子真正的融到一起的话,那孩子将来会走得更远。”
在这里,我切身体会到了正能量的传播。张主任不但在为我们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传递着正能量, 而且从中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真正的和孩子融入到一起。这也是我们自然训练法的精髓:跟孩子在玩,尊重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兴趣,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环境中,利用生活的平台以游戏的方式,跟孩子去互动,然后提高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最终能够主动的去跟你交流。而主动跟他人交流是提高孤独症孩子所有能力的基础,也是最终发展的方向。这个训练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需要孩子、社会、家庭、学校全力配合,才能使我们孩子的各方面训练得到良性发展。
那作为老师,我要怎么做呢?
我觉得要训练自闭症孩子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建立目光接触,用言语回应别人,学习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引导孩子观察并模仿他人方式活动。很多社会行为(:如对自己名字作反应,向他人打招呼等)都可以被强化而形成,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外界事物或别人的行为然后作出模仿而学习,如:见老师表演或者用某一个物质方式奖励一个孩子做得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其他孩子去模仿这种行为,从而也获得老师的表扬和物质奖励。从这个角度看,孩子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才能学习,提醒儿童留意身旁表现好的小朋友,也是重要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设施模拟环境,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游戏,从中学习社交技巧,透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对外界有更深的认识,游戏也是协助孩子社会化的一种方式。比如模拟“坐公交车”“购物”等,让孩子对社会环境有更多的认识。带着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提供更多与人交往及模仿他人活动方式的机会,引导儿童轮候、听从指示,帮助儿童学习遵守规则。另外,让他们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带孩子外出活动,如“坐公交车”“购物”,孩子可以实地认识并运用社会设施,遵守社会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教导儿童察觉和认识情绪,培养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下雨不能出去玩,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慢慢察觉自己的情绪表现,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情绪反应,这是非常自然的事,但要有正确的宣泄途径和方式。
而上面的这些方法,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去做,还要教会家长如何在家庭和社区环境里引导孩子去做。我认为,能做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会逐步地走向化,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