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父母的溺爱会害了孤独症宝宝
伴随着国家政策和人们养育观念的改变,孩子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往往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孤独症宝宝的家庭也不例外,虽然孩子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障碍,但依然是家人手心里的宝,甚至有大部分家庭认为患儿在这么小的年纪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痛苦与折磨,就百倍千倍的宠爱孩子,殊不知这样盲目的宠爱反而会不利于孤独症宝宝的康复与发展,更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
“孩子一哭,我就心软”
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每天都能看见家长带着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进行康复训练,但是今天却迎来了一对特殊的母子,妈妈年轻漂亮,孩子却不那么安分了,坐在妈妈的怀里不停的动,时而揪头发,时而抓着妈妈的脸,老师想和孩子互动一下,妈妈着急的问道:“老师,在学校能不能保证不让孩子哭啊,以前我们几乎很少让他下地走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家人在抱着,看见孩子哭,我就也想哭,他一哭,我就心软。”
孩子“闯祸”,家人“填坑”
孤独症宝宝由于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常见到某个喜欢的小伙伴时,就打人家一下就跑,严重的还可能会去抓其他小伙伴的脸,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招来其他家长的极度不满。有些父母就跟在孩子身后不停的向别人赔礼道歉,但就是不愿意批评自己的孩子,或者积极地帮助孩子克服这些行为问题,这样的情形就常常会招致其他家长的不理解与白眼。对此,一位患儿的奶奶讲到:“孩子已经这样了,我们不忍心再去教训他,再者,家里人也都能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愿意做他的眼睛和耳朵,受多少委屈都值得。”
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内著名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分析道:“类似的情况和心理在一少部分家长中确实是存在的,这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过度了,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即使我们的孩子是孤独症儿童,但都需要讲求度,讲求方式方法,像这样来溺爱孩子,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康复训练中,家长这样的心态可能会为老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对孩子的准确评估与康复计划。此外,这些孤独症孩子迟早要独立的在社会中生存,家人不可能一直宠着抱着,跟着盯着,总有离开孩子的一天,到那时孩子会更加的痛苦,受到百倍千倍的折磨。“
温馨提示:面对孤独症宝宝,家长的爱怜之心可以理解,但是要讲求爱的方式,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克服问题,最终融入社会,而不是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将孩子养起来,要知道,爱太“汹涌“,是会害了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