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的非慣性語言行為
身為一個站在第一線工作的語言治療師,在服務自閉症的孩子時,總會碰到許多家長常常被他們的小孩以似是而非卻又詞不達意的語言表達所困擾著。在和家長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閉症孩子常常有著類似卻又不那麼相同的言語表達和溝通的特質,來表示各種意思及溝通意圖。本篇文章即是在介紹自閉症兒童的非慣性語言行為,希望能讓家長或是老師,對自閉症幼童在語言溝通的特質上有一些初步的了解,進而能提高與他們相處時的品質,而不再一直被他們不合情境的語言所困擾而不知所措。
非慣性語言行為的特質
有口語的自閉症個案有著不同的「非慣例性語言」,常見的包括:
1.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中一直重複者同樣的話語。
例如:小明和爸媽出門的時候,碰到李先生時說了一句:「你很帥」;中午吃飯的時候即使李先生不在,小明還是說了一句:「你很帥」;晚上媽媽幫他洗澡的時候,小明仍舊說:「你很帥」。
自閉症幼童在不同溝通情境中重複使用相同的聲音、單字、語詞或是同樣的一段話。這些相同的話語可能代表相同的語意或是不同的意思,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溝通意圖,端視溝通情境及自閉症兒童之個別差異。
2.不斷重複別人對他說的話,即不當的仿說。
例如:小華和叔叔、阿姨一起走在路上。
叔叔:你要不要去吃麥當勞?
小華:要不要去吃麥當勞?
阿姨:叔叔問你要不要去吃麥當勞?
小華:叔叔問…去吃麥當勞?
叔叔:妳不說我不知道呀!!
小華:不知道呀!!
自閉症兒童重複的話可能是對話中其中的幾個語詞,或是後半句甚至是完完整整的一句 。
3.常常喃喃自語,或重複一些以前聽過的話或兒歌,而所代表的真正的意義又讓人不得而知。
例如:小珍拿著一個洋娃娃說:「洋娃娃吃飯」,但上廁所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放
學的時候也都不斷地重複說:「洋娃娃吃飯」。
雖然話語詞內容一樣,但是所使用的音調會有高低起伏的變化。
4.不斷地問問題:例如:小如和治療師兩人在治療室作治療
小如:你是不是一個人啊?
治療師:不是,我和小如在一起.
小如:那你是不是一個人啊?
治療師:不是,還有小如啊!
小如:你一個人嗎?是一個人啊!
治療師:我們該下課了. 玩具是要收到櫃子裡的
小如:你是不是一個人啊?-----
在互動時,提問的時機常不適當,有時又自問自答,即使旁人已經針對回答問題,卻仍舊不停的問問題。
以上這些自閉症孩子在說話時,讓人困擾又摸不著頭緒的口語表現特質,就是非慣性語言行為(Uvb)。在自閉症學術論文集第二篇(林迺超,民90.12)中提到,非慣性口語行為的定義是指「自閉症兒童在浮現及早期語言階段的主要表達方式,雖然組成口語表達的內容所用的語詞是可以區辨的,但是在使用及互動上卻違背了傳統社會所接受的語言溝通慣例」(Prizant et al.,1997)。另外,非慣例性口語行為(Uvb)主要是描述有社會溝通問題者的溝通模式,其中又以自閉症者的相關研究提及較多(Prizant & Rydell,1993)。在同一篇文章中又提到非慣性語言行為主要是獲得語言前的過度角色,其類型包括1.立即性仿說;2.延宕性仿說;3.固執性說話(perseverative speech);4.隱喻式語言(metaphorical language);5.不停問問題(Repetitive questioning)等(Prizant & Rydell,1993)等。
非慣性語言行為的意義
非慣性語言行為有什麼溝通意義呢?我們可以從語言發展的意義和溝通功能上的意義這兩方面來說。Donnellan等(1984)及Prizant與Rydell(1993)認為非慣性語言行為是個人溝通系統的一部分,它所具備的溝通功能其實與慣例性口語一樣豐富,而且被視為是銜接無口語到慣例性口語表達能力間過渡的階段 (引自Prizant et al.,1997,林迺超90.12)。但是對自閉症的兒童而言,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可能都停留在使用非慣性語言行為的階段。很多人在知道了這一點之後常會質疑,既然如此,那麼辛苦的訓練自閉症孩子說話又有什麼用呢?因為無論再怎麼努力他們都可能停留在非慣性語言行為的階段,但是不要忘記「非慣性語言行為」是有溝通上的意義的。雖然自閉症兒童有行動意圖的缺陷的可能(姜忠信.民89),但是如果對於他們使用的非慣性語言行為,多一些了解,非慣性語言行為也可以是一個有用又有效的溝通方式。
自閉症兒童在與人溝通及互動時,使用的非慣性語言行為是要傳達哪些溝通訊息及溝通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與自閉症個案溝通時,不應只瞭解其口語的表面意思,而應以當時溝通情境及其溝通意圖為何來界定。
非慣性語言行為的溝通功能
非慣性語言行為在語言溝通的互動行為中是有幾種不同的功能,包括:
1. 提出要求/表達意願的溝通功能----
例如:要求東西物品、要求參與活動、表示拒絕、要求協助或希望獲得允許等。
2. 社交互動的溝通功能----
例如:與人互動做情感交流、描述生活事件、尋求注意關心等。
3. 參與互動與合作的溝通功能----
例如:想要得知消息或發洩情緒
筆者與自閉症兒童的相處過程中,他們也會表現出這些相關的溝通行為,但是他們的父母卻不瞭解其溝通的意圖,而造成彼此溝通上的困擾。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有一個語言團體課的學生,有次下課後,因為她的媽媽要晚一點來接她,而在等待的時間裡個案顯得很不安,當我經過她身邊時她說:「我的東西都收好了」,當我第二次經過時她又再說一遍:「我的東西都收好了」,隨著時間愈來愈晚,在每一個大人經過她身邊時,她都會說:「我的東西收好了」,雖然她每次說的都是同一句話,但每一次所使用的語調和語氣卻是越來越快速,越來越高亢,越來越緊張。當她這麼說時,其他老師都會對她回應說:「嗯,很好!你把東西都收好了」,可是她卻越來越生氣甚至一邊哭一邊說:「我的東西都收好了」,(其實,個案就是使用非慣例性語言,而其表達的意圖是『我要回家』或是『媽媽為什麼還不來』的溝通訊息)。當我們瞭解個案的意圖,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陪她,安撫她一下,然後對她說:「我的媽媽還沒來,我想回家」。過一會兒,當我再回到她身邊時,她說:「我想回家,媽媽還沒來」;於是,利用這個情境,我再教她:「下課了,我想回家,媽媽還沒來,我坐著等媽媽,我乖乖,我不哭」,慢慢的,個案重複著我對她說的話,她的情緒也明顯的平撫了很多。
從這個小女生的語言所顯現出來的語言特性和互動的例子上,我們可以知道他們使用非慣性語言行為,做了多種溝通的訊息傳達──她想回家,她很緊張,她想媽媽,她很孤單等等,可是大人會忽略掉這些訊息而做錯誤回應,導致個案在溝通時受挫,而影響情緒和互動關係。
因此,當我們面對使用非慣性語言行為來做互動的個案時,我們不應只從語言表面意思去瞭解,而是應該解讀整個溝通互動的訊息與意圖,才能與個案作有效溝通。也就是說,與自閉症個案互動時,我們應仔細觀察個案在互動時所使用的非語言線索和情境的判讀,並以同理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感受,試著以他們的角度發言,讓他們在與我們的互動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及滿足互動需求,並獲得成功的互動經驗.
自閉症個案之互動策略
在與自閉症個案互動策略的應用,提供兩種方式讓大家做參考:
1.在一對一的互動情境:當大人(治療師、老師、家長)和個案在一對一的互動情境下,大人需要觀察小朋友在環境中所展現出的非語言線索,以他的角度做出發點,替他說一些話語提供他做仿說;當個案針對某些情境可以使用仿說的語言表達時,我們就應該將仿說的內容多做變化,像是語句長度的增加、相同語意的語詞使用,以避免個案使用過於僵化的仿說語詞來表達。
2. 在多對一的互動情境:當大人有二人以上,而小朋友一人(多:1)的時候,可採取一個大人以個案情境及角度來讓個案仿說,另一個大人則做為溝通互動的對象,與個案做符合情境的的語言互動;這些互動的練習,可以依據學校單元或治療目標去做不同設計,讓個案模仿學習身邊那一位大人的互動方式及所使用的口語,增加他與人互動的經驗並累積其語言溝通的內容。
自閉症兒童多有著不同程度的語言溝通問題,有些個案終其一生無口語能力,有些個案可以發展出功能性的口語溝通能力,但在互動策略尚不足而且僵化;有些個案則使用非慣例性語言與人溝通;許多調查研究顯示,自閉症個案使用口語的能力和他本身語言發展程度成正相關,也就是說個案的語言發展越好則其使用口語能力越佳。無論個案之口語溝通能力為何,自閉症個案仍舊具有不同程度的溝通意圖,瞭解他們的溝通意圖、滿足他們的溝通需求,在溝通策略上提供支持,是每位從事特殊教育或父母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