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捉弄或恶作剧的人
表面上是开别人的玩笑,看起来不是恶意的,却是有意且特别挑上他。
当然他一定是胆子小的人,应该也是有些地方「奇怪」或「特别」,尤其是他在某些方面让人嫉妒,例如:他某科成绩高、他的书法好、他的父母对他疼爱、他的零用钱多…等。
其实,相当明白什么动作做了会惹上麻烦,大人知道会有意见,专以不违犯校规或家规中的大条为下手的底线,最多只触犯到小条,那种小条也不是每个大人都这么在意,这种小条也不是每次都会被大人盯上的动作,大人最多是看到说说而已,转头就忘了。
如果一个人起头,另外无聊无事干的人也会跟上,因为有这种作风的人还不少,不是一、二个,得意、心情好也逗弄他以自愉,情绪欠佳、不愉快时也整整他以泄愤。
刚开始「被捉弄者」并没有想到「对方来意不善」,只是单纯地以为「大家都是同学」、「对方只是想跟我玩」,所以他没有坚定的拒绝,同时,他的脾气还不错,对人也友善,可是,逐渐捉弄他的出现频率增高,还不只一个人来捉弄他,旁边同学不是坐视不管,就是跟着取笑他们的幼稚动作。
有时他真得不想这般被逗弄时,没有人听进他好不容易说出「不」拒绝声音。
当他实在受不了这般戏弄,他终究大叫大骂起来,似乎已起不了作用了。
这时,他才明白「对方来意不善」,他们才不是把他当熟人或同学,他们对待他连陌生人还不如。
从「教导社交能力」的角度看来,捉弄或恶作剧的行为应该介入,因为「未得他人允许不得碰触他人身体」是基本礼仪之一。
从「管理班级」的角度看来,似乎还要等有人触犯明确的校规,]因为还未到打人、骂脏话的严重程度。
从「心理谘商」的角度看来,捉弄者和被捉弄者都需要被辅导,捉弄者似乎应该曾「被羞辱」的经验,尤其是被家人或地位高过他很多的长者贬低过,当下他不能实时响应或自保,日后又无法阻挡类似处境,心中错失响应与自保的机会自觉很窝囊,又无法完全忘怀如此被对待,有所不甘,心中的不平之气,总要发泄出来,找让他看不顺眼且仍有某种令他嫉妒优势的胆小者下手。
至于被捉弄者,似乎欠缺「自我肯定」,也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总是必须等到对方多次得逞而自己受不了时,他才要为自己有所表态。
为什么父母在家里看不见捉弄的动作呢?
难道都是血缘的手足就只有忍一忍了事吗?
为什么老师不在意级级上恶作剧的行为呢?
难道真得要等到触犯大条校规或班规才要直接进入「执行处罚」吗?
父母和老师不应该只是事后得知的「管理者」,当有人受伤或不满告状才需依据法条的「执法者」;也不是依情绪好坏或时间忙碌与否的「抱怨者」,当孩子捉弄对方而打闹起来让大人心烦才要介入的「掌权者」。
为什么旁边同学或其它手足可以视而不见呢?
难道自身只要没事就不需要表态吗?
还是今天他们正好有事或手上正忙而暂不加入捉弄行列吗?
那么何时我们才能开始培养孩子「同理心」和「正义感」呢?
「同理心」不是应由「感同身受」再走入「替人着想」的阶段吗?
对于未居于执法者角色的孩子而言,「正义感」不应该只是「口头上批评他人谁是谁非」而已,「正义感」如果能从「同理心」的观点出发,会不会比较容易走向「协助摆平双方的困境」,而变得更为圆融些呢?
从「教育」观点──社交能力、民主平等、法律人权、人本正义等等,捉弄或恶作剧的行为不容再轻忽了。
从「心理」观点──情绪自理、自我肯定、需求厘清、同理等等,捉弄或恶作剧的行为必须正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