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的语言变异及促进语言发展(一)
一、自闭儿的语言变异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相当复杂,彼此之差异性极大。有些自闭儿如同其它正常儿童一样,不需特别的语言训练计划,便自然学会口语语言;但是有些自闭儿虽然费尽心力去训练,仍然是瘖哑的孩子。事实上,如果了解自闭儿之间认知能力差异性,这种语言差异便不足为奇。学会说话需具备理解语言的能力(此与智商有关),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说话的动机、沟通的意图、模仿的能力、正确的语音区辨、正确的构音能力、及构思语句以表达讯息与情意等能力。
??一般正常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及非语言的模仿行为。这些理解力及模仿能力是发展语言表达的基础。学龄前的自闭儿对事物及语言的理解,都比正常儿童慢了许多,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及所表现的行为大都无法理解。
??语言的发展分为接受性语言与表达性语言两种,自闭儿在这两方面都呈现「质」的变异,与「量」的发展迟缓的现象。一般而言,接受性语言的发展是在表达性语言之前。许多自闭儿的表达性语言的缺陷是因为接受性语言缺陷造成。
??(一)在接受性语言方面:
??自闭儿接受性语言的缺陷主要是语意的理解困难。语意理解牵涉到主体语言及副语言的理解两部分。主体语言是指口语语言本身,包括语汇与语句。副语言是指紧密接连在主体语言四周的环境,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超语意特征(extra-linguistic feature)。
??1、主体语言的理解:
??语言本身是由一群符号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符号都是事或物的表征称之为语汇。语汇所表征的事物称之为表征物。主体语言的理解全赖知晓语言符号与表征物之间的关连。语言的的第一个学习历程乃是配对学习,也就是语汇和表征物之间的连结。因为语汇本身是抽象的,若语汇的表征物是具体物或动作,如鸡、鸭、狗、铅笔、书本、面包、跑、跳、切、剪等,则抽象的语汇因为与具体物结合而「具像化」,该语汇便容易了解;反之,语汇的表征物是抽象的,如光明、聪明、总共、愉快等,语汇本身又是抽象的,两个抽象的东西连结,难以具像化,故抽象的语汇不容易理解。语句则是一组语汇循一定的文法规结合而成。它是由抽象的语汇和具体的语汇结合而成,并且表征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抽象的意涵,无法具像化),所以自闭儿对语句的理解,自是更加困难。自闭儿的接受性语言缺陷,大都因为抽象的语汇或语句的理解困难所致上。
??自闭儿除上述困难外,他们更是无法理解主体语言除了表面的(literal)意义外,还含有隐喻者,例如「看你有什么三头六臂!」这句话中「三头六臂」的表征物是三个头六个臂,可是他却隐含「多大本事、通天本领」的意义。又如「你好菜!」这句话表面的意义是「你的菜很好吃!」其隐喻却是「你很差劲!」。「七上八下」其隐喻是「坐立难安」。「三心两意」的隐喻是「很难下决心」。自闭儿对这类语言大都从表面的意义去理解。
??2、副语言理解的困难:
??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其环境,这环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及对话者当时所处的周遭环境。自闭儿将环境并入主体语言以解读讯息的能力有困难,特别是对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的理解十分困难(Koegel, & Koegel, 1996)。
??(1)副语意的特征:
??所谓副语意就是指说话时的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说话的疾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几乎是忽略这些东西。因此说话时常常是以单音调〈monotone〉出现,有人称之为电报语言。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副语意的特征,会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例如:一个女孩对男生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开!」,和撒娇地说:「你给我滚开!」其间的差异,简直是南辕北辙。自闭儿不会了解其差异。因此,常常是就语言本身〈literal〉反应。如老师生气地对自闭儿说:「你给我坐下看看」。此时自闭儿的反应是:坐下。因为他不了解老师生气的口吻,改变了主体语言的意义。
??(2)超语意特征:
??超语意是指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姿势、身体的动作及手部动作的大小等〈此即一般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本身便具有沟通的功能,此外,他还可以加强或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自闭儿既不了解肢体与本身的意义,也不会运用肢体语言于人际沟通。自闭儿在说话时,少有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其它的肢体动作做为辅助。因此自闭儿说话时,通常是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也没有伴随肢体动作。
??由于语意理解困难导致自闭儿在人际互动上倍尝艰辛,下列几种状况常常在自闭儿身上出现:
??1、语意理解困难造成听不懂指令。
??「指令」通常是要求做动作。动作本身是具体的,但是它不具「恒存」的形象,必须由指导者将动作表现出来,它才短暂存在。所以老师在教自闭儿时,常常要一边下指令,一边带自闭儿将那个动作做出来,他才知道「指令」与「动作」之关连。例如老师喊「起立」的指令,老师必须拉他「站起来」。日子一久,「起立」的指令和「站起来」的动作,才能紧密结合。
??2、语意理解困难使得自闭儿无法做应用问题。
??例如:已经会做加减法的自闭儿,你左手拿一枝铅笔,右手也拿一枝铅笔,问他共有几枝铅笔?他不会回答。因为「共有」这个语汇是抽象的。
??3、语意理解的困难,使得人际互动时,常常发生有趣的事:当老师生气说:「老师生气了,我要打妳!」,他竟回答说:「好呀!」。
??4、自闭儿对抽象语汇难以了解表现在:使用「名字」替代「你」和「我」。
??例如说,「钱宁要吃水果」,而不是「我要吃水果」。又如「妈咪,雪莉回家了」,而不是「妈咪,我回家了」。
??5、自闭儿常常有代名词反转的现象(如自闭儿拿着杯子对着老师说:我的杯子)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因为你、我等代名词也是抽象的语词。
??6、自闭儿鹦鹉语言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请参考鹦鹉语言一章)。
??7、语意理解的困难造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也常常文不对题,或与情境不符合。兹以下面数例说明:
??例1、
????母亲问:「妳吃饱了吗?」(具体的)
????回答:「吃饱了」
????母亲又问:「妳的心情好吗?」(抽象的)
????没有回答
??例2、
????老师问:「你家有几人?」(抽象的)
????回答:「没有人」
????老师问:「你家谁煮饭呢?」(具体的)
????回答:「妈吗」
??例3、
????对话者问:「你几岁?」(抽象的
????回答:「一岁」
??其实该生已经八岁,上一年级。该生错答问题,乃是不知「你几岁」的意义,将问题错误解读为「你几年级?」。
??例4、
????对话者拿着黄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答:「香蕉」
????对话者另外拿着红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回答:「樱桃、西瓜」
??这位自闭儿之所以会如此回答,是因为他不知「这是什么颜色」这句问话的意义。而「黄色球」让他想到香蕉;「红色球」让他想到樱桃、西瓜,所以才有上述答案。
??例5、下列对话是录自宋维村与一位15岁的自闭症青年的对话。
??宋:你知道怎样跟人家玩吗?
??甲:我,小时候---小时候还是缺乏,缺乏很多经验啦!
??宋:为什么缺乏经验呢?
??甲:缺乏、缺乏经验哪!我,我都是,尤其是看到了,每当看到了很多山以后,即使是看了风景啊,也会流连忘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