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语言训练的误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孩子早期的语言训练就成了其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如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1.“奶话”误区:“奶话”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2.“方言”误区:方言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更亲切。因此,父母用方言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其实这也是训练孩子学习语言的误区。家长应尽早地帮助孩子学会听普通话、说普通话,这对孩子将来识字和阅读有直接帮助。如果学得晚,孩子会认为“这不是我的语言”而不愿说。这不仅影响其早期阅读,还会减缓其把书面语言变成思维语言的进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不利。
3.“语言能力估价”误区:“语言能力”是指婴儿在出生后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能力。在确定孩子语言文字接受能力的时间方面,家长往往认为在孩子出生后15天甚至更早的时候,给孩子输入词汇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胎儿4月龄以后,就逐渐具有了接受语言、声音刺激的能力,更何况产后呢。家长们对孩子语言能力过低的估价,是造成有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4.《哈佛─刘亦婷》一书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从刘亦婷出生后15天开始,她妈妈就坚持每天给她输入大量常用词汇,使刘亦婷在6个月时理解语言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这极大地开发了她的智能潜力,并为她日后成为哈佛大学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济南一位叫李超然的女孩,在出生6个月零21天时就能准确辨认143个汉字,成为世界上识汉字最早的幼儿,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向其颁发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由此可见,至少孩子生下来就能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如果大人能够有选择地给孩子输入有用的信息,就能有效地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发育,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智力潜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早期语言训练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要想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就要十分重视胎教和婴幼儿的早期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