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吴爱珍:自闭症儿童的天使
文明风7月2日讯(通讯员 余尔望)今年5月14日,是吴爱珍难忘的日子。这天她呕心沥血创办了6年多的心语儿童行为早期干预中心被正式批准为“永安市心语儿童教育培训学校”。这不仅填补了三明地区没有一所学龄前残疾儿童教
育机构的空白,而且意味着自已创办的事业有了新的起点,“所有障碍儿童都能拥有平等发展教育的机会,让社会对障碍儿童的尊重与接纳,同所有儿童一样享有生活,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在永安有关部门领导为这所学校揭牌仪式上,她含着满眶的泪水道出了肺腑之言。
背着行囊牵儿求助
永安市心语学校创办人吴爱珍,也是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家长。10年前她发现3岁的儿子不爱与人接触,性格孤独。当时她并不在意,曾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诊断出第一例孤独症儿童,但吴爱珍对这种病还是闻所未闻。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面对专家对儿子的确诊,她感到绝望,虽说是疾病但没有药物可治疗,专家说只能求助儿童康复训练教育机构。为了求助自闭症的患儿,从此,她背着沉重的行囊,领着3岁的幼儿来到北京,找到一所专门培训家长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北京她租下了一间简陋的民房,领着儿子在这家培训机构认真学习,掌握训练孤独症患儿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2001年她打听到有一家台湾人在山东临沂创办的专业机构,她又领着儿子风尘扑扑的赶到那接受学习训练,再后来她又领着儿子到了广州中山第三医院学习听力综合训练,到上海儿童医院做感觉综合运动培训......
她就这样靠坚强的毅力为儿子重拾康复的信念,儿子在她的爱心感化和系统的行为与认知训练培训下得到康复,如今已在永安市特殊学校就读5年级了。
心中充满阳光
在为儿子培训康复的几年里,面对原来陌生的疾病,虽然她尝尽了苦头,但吴爱珍也看到了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希望。当她了解到三明本地及周边县市有许多孤独症患儿,这部份家长对自已的孩子束手无策时,吴爱珍萌发了要创办一个专业的孤独症患儿康复机构,帮助那些患儿和在痛苦中挣扎的父母。创办康复机构需要完善的场所、器材、师资力量和一大笔经费,当年的吴爱珍除了一颗火热的爱心,可以说一无所有,但她坚信爱能创造奇。她的这一愿望得到了丈夫的理解支持,也得到了永安市残联的大力支持。在她的艰辛奔波下,永安市残联为她无偿提供了400多平方的室内场所,她靠借贷的5万元资金购买了一批训练器材,选送热爱此项事业的青年到省残联康复中心接受师资培训,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3年9月1日心语儿童干预中心正式开班了。虽然只招收到5个患儿,师资也只有4名,但她心中依然充满阳光。“虽然创办的是一所非盈利性的康复机构,可是从事的事业是有前瞻性,重大而深远。”
博采众长 提升自我
吴爱珍说,她面对的是2-7岁患有自闭症,多动症语言发育障碍等特殊的弱势群体,现阶段医学界还没有有效治疗手段和相应的药物,主要靠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挖掘潜能、改善
提高患儿的学习能力及社会功能,使他们得以早日康复。为了使这项事业融入教育和特殊教育体系,并取得社会的援助与指导。吴爱珍努力寻求参与行业间的学习与交流。2005年加入中国“心盟”道道阁儿童之家络NGO成员组织,师资力量与NGO的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多个国际慈善机构的持续援助与指导。几年来她先后参加“心盟”道道阁儿童之家络在北京举办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服务领域领导人培训班,项目管理培训班以及每年一次的孤独症服务行业发展趋势论坛年会。先后参加在陕西西安举办的财务管理培训;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两岸四地自闭症研讨会;参加厦门举办的筹款培训班;参加在江苏常州举办的人力资源法律培训班等全国性的培训会。2005年、2006年分别邀请北京专家来永安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指导培训。
在笔者采访时,她刚赴京参加今年第二个世界自闭症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残疾儿童社会政策研究会后返回没几天。她说,寻求参与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在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她已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近日正准备参加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统考。
用爱心换回父母的笑脸
家住顺昌县洋口镇的郑小平,自福州儿童医院诊断她儿子患自闭症后,就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入学,因为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不得不天天关在家里。后来了解到本镇有个医生的孩子在吴爱珍的心语儿童行为早期干预中心接受康复训练一年后已康复就读小学。于是她带着9岁的儿子找到了吴爱珍,入训半个多月,孩子的语言就出来了,她说:“儿子现在不仅会叫爸爸妈妈,学会说很多人称代词,没想到收获这么大。我对家里的亲朋好友说,永安有个会让孩子说话的学校。”在永安市残联的三楼走廊里贴满了许多患儿家长对吴爱珍的感激信。
吴爱珍创办心语儿童行为早期干预中心以来,已发展到现在已有13名老师及保育员和25名儿童。她先后接收了省内三明、龙岩、南平、莆田等地区以及广东、湖北、湖南的孩子200多名,入班的孩子经过不同周期的训练,在语言、认知、理解、配合、身体协调、生活自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其中多例个案已基本康复,并顺利就读普小,大多数可以随班就读,或者进入特殊学校学习。
吴爱珍用百倍的耐心与恒心,默默的奉献爱心,谱写了曲曲爱的乐章,受到社会上高度评价。她的事业得到社会上一大批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她说,自闭证患儿数量日渐增多,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或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这样的机构很少,大多数是民办机构,无资金来源,师资缺乏,办学经费紧张。为了使自己接收的自闭症患儿得到早期指导和康复训练,她把许多的精力放到向社会募集救助上,多年来她把募捐来的款额全部用在为患儿减免部分康复经费与完善教学培训设施上。
在采访中笔者见到一份份为患儿建立的爱心人士“结对卡”。学校的范爱玉老师领着两位受助儿童陈顺炜,张立杰对笔者说,在吴爱珍校长的热心奔走呼吁下,母亲节这天他们二位分别受到爱心人士陈圣贵,刘有资助2400元。使患儿家长感激不尽。当地寺庙的一位住持了解到这是一所非盈利性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训练学校并为吴爱珍的爱心打动,在今年三月特意为学校购置一台2000元的数码相机,为家长资助500元。5月14日这天又为患儿家长资助2000元。省水电学校青年自愿者、燕城爱心协会、永安福音堂青年团契会及永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对学校孩子们的长年资助,更加坚定了吴爱珍对自己创办的这份事业的执着。“虽然我付出了千辛万苦,但愿用爱心换回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笑脸。”吴爱珍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