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神奇的学校:智障儿变身世界冠军的背后
由于患唐氏综合症,宋志鹏出生不久就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5岁。今天的宋志鹏已经22岁,是哈尔滨市燎原学校的一名学生。周围人都说,宋志鹏的命运因燎原学校而改变,他不仅在这里登上了世界冠军领奖台,而且在这所学校踏踏实实地学到了真本领。
事实上,宋志鹏的经历只是燎原学校众多智力障碍儿童的一个缩影。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朱振德告诉记者,近年来,燎原学校本着“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工作理念,把培养学生“能生存、会生活”作为办学目标,尽其所能让智力障碍学生缺陷得到补偿,潜能得以挖掘。在历届特奥会上,燎原学校的学生获金牌百余枚,39名学生从这里毕业走上工作岗位,32名学前及小学段学生从这里回归到主流学校就读。
燎原学校运动会,一年级的学生正在入场。(资料图片 燎原学校提供)
燎原学校五年级艺体活动课上,教师袁晓蕾与学生们一起表演情景剧。(资料图片 燎原学校提供)
有信心,才会有动力
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是一所以招收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二百多名学生中,患唐氏综合症、自闭症、脑瘫、多动症和学习困难等各种病症的占了绝大多数。由于智力障碍被人看不起,学生们做事没信心、学习没有兴趣的情况相当普遍。如何提振自信心,让孩子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同时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更有动力,成为燎原学校所有师生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特长培养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这样能迅速提振全校师生的信心。相对于别的学科来说,体育教学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身,因此,我们把特长培养的着眼点放在了体育教学上。”燎原学校校长张联弛说,2000年前后,学校开始在体育教学上尝试加入游泳、轮滑和滑冰等项目,并选取了一些有兴趣同时有康复需求的学生进行训练。
校康复部主任、游泳队教练刘涛说:“教这样的孩子游泳很辛苦,但学生和家长的毅力让我们深受感动。”最开始,有的学生怕水,有的甚至学了一个月仍不肯把头放在水里,就在刘涛老师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有家长鼓励她——别说几个月,就是三年孩子能学会在水里憋气也行啊,你要是不教,孩子就真没地方学了。
刘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叫丁一的学生学游泳时的情景:“这个孩子患脑瘫,由于总合不上嘴,学憋气要先用手托下巴合上嘴再下水,呛得把吃的东西都吐到了游泳池里。上完第一堂课,我就找到家长,可孩子妈妈说,孩子能坚持。就这样,连续多少天训练孩子都在水里呛得直吐。一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孩子妈妈当时也在现场,我去找她,看到孩子妈妈的时候我怔住了:她正躲在柱子后边哭。我以前几次找过她,妈妈一直对我说,没事,孩子能坚持,可此情此景当妈的更心疼,只能偷偷地哭,她是真想让孩子学会些什么。以后,我什么也没说,把训练坚持了下来。后来,丁一真的学会了游泳,口水再不流了,体质也好多了,还拿到了全国特奥会100米蛙泳金牌。”#p#分页标题#e#
智障儿童从这里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燎原学校教师邢晶给一年级的学生上生活适应课,正在讲解如何清洗小手。(资料图片 燎原学校提供)
燎原学校运动会上,校领导与一年级学生及家长合影。(资料图片 燎原学校提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下来,学校的游泳队和轮滑队不仅在国内接连夺冠,在国际上也成为夺金大户。在历届特奥会,燎原学校共获金牌136枚。2005年第八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共取得37枚金牌,其中,燎原学校的学生取得22枚,占中国代表队金牌总数近60%,被日本媒体评为冰场上闪亮的明星队。燎原学校的特长培养很快让学校名声在外,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也从中认识到了“你行我也行”的道理,更激发了全校老师的教学工作热情。
智障儿童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每块奖牌的背后,都凝结着老师们的汗水和泪水。体育教师、轮滑队教练姚楠说:“智障孩子大多数胆子都非常小,最初穿上轮滑鞋,他们连站稳都很困难,更别说滑行了。”教会学生滑冰那天,姚楠兴奋不得了,回家提前两站下了车,边走边高兴地给朋友、同事打电话,告诉所有人自己教会智障孩子滑冰了。每一次亲眼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登上领奖台,姚楠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为孩子们取得的荣誉高兴,为他们的每一点一滴进步激动不已。
“这种特长培养同时也是燎原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重要的配合手段之一。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创新理念提出‘医教结合’,准确地说,燎原学校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所康复机构。”张联弛说,他们将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贯穿教学始终,采取因人而异、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康复训练,先后开展了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感统训练、平衡训练等十余项康复训练项目。这些项目针对性突出,如听统训练通过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改善听觉障碍、行为紊乱及情绪失调的目的。
据介绍,自2001年燎原学校创新提“医教结合”理念至今,已有32名学前及小学段学生回归到主流学校就读,学习及生活状况良好。学校还接受过8名来自主流学校有学习障碍和脑瘫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后,这些孩子在情绪、注意力、运动协调性方面得到很大改善。#p#分页标题#e#
让智障儿童“能生存、会生活”
燎原学校在给年满18周岁的学生举办成人仪式。(资料图片 燎原学校提供)
燎原学校教学主任朱相宇说,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融入社会,与人自由交流,燎原学校没有局限在教育部指定的课程范围内,而是把"能生存、会生活"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经过5年的努力,学校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智力障碍学生使用的课程体系,像学校设立的《生活适应》课从生活问题出发,类似如何洗水果、洗蔬菜,如何乘公共汽车、乘滚梯,如何使用家用电器,如何接待客人等常识都成为学习的内容。《生活数学》课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把市场讨价、购物等常识搬上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要实现"能生存、会生活"的目标,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拿到进入社会的入场券非常重要。经哈尔滨市教育局批准,燎原学校成立了智障少年职业教育高中班,依据智力障碍学生的能力特点开设了面点制作、烹饪、酒店保洁、家政服务、手工制作、服装浆洗等既实用又简单易学的专业。到目前,学校已有61名学生拿到了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并有39名学生就业。他们在环卫队、保洁公司、家政公司、物业公司、快运公司、轴承厂等单位工作认真,受到了用工单位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燎原学校采访时,每一位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已经成年的职教班学生,都把他们称为"孩子",每位学生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清晰地印在老师们的脑海里。康复部主任刘涛说,刚到燎原学校就有前辈告诉她,如果教正常的孩子,可能桃李满天下,但如果选择了特殊教育,不会有这个回报。不过,智障孩子的点滴进步,都会成为老师们最大的欣慰。
校德育主任杨妍告诉记者,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确实要付出更多,要当老师,还要当好保姆,但收获也同样沉甸甸的——新年时收到毕业学生寄来的贺卡,老师生日时收到脑瘫孩子艰难发来的短信,每每这时,老师们都备感温暖和充实。她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自己记忆犹新的事,一名毕业后当环卫工人的学生来学校看她,扔下两只烧鸡就跑,"孩子一个月才赚六百多,哪能让他买东西。"杨老师追了出去,学生着急憋得脸通红,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挣钱了,这个给你吃,好吃!"那一刻,在场的所有教师真的感到为了这些可爱又不幸的孩子付出再多,值得!(高增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