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了在中山市特校接受训练的自闭症儿子,做起特校清洁工
“不是每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能吃苦,不是每位家长能吃苦就能坚持。”中山市特殊学校康复班主任欧阳洁瑜说,彭同学的家长梁女士,多年来坚持耐心训练自闭症孩子,让她很感动。
■自闭症儿子无端发火打自己
特校综合食堂的一个角落。
“啊……”一声长长的嘶哑的声音过后,10岁的小彭伸出双拳瞪眼对着小脑袋,劈里啪啦一顿乱打。正在吃饭的彭妈妈赶紧冲过去,将小彭按在凳子上,“乖,是不是饭有些烫,吃妈妈的好不好?”小彭平静下来,开始吃饭。“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是一名可怜的自闭症患者。”彭妈妈说,刚刚发生的一幕不过是家常便饭,许多时候,孩子的表现让人感到绝望。
小彭是2006年被妈妈送到市特殊学校的。送来之前,先后在两家幼儿园接受幼教。遗憾的是,6年过去了,孩子仍旧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从来不排队吃饭。
■朋友来做客莫名遭打
“爸爸!”“妈妈!”2岁之前,小彭语言流利的表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无比的快乐。2岁后的一天,这样的声音突然就消失了。
和许多孩子的家长一样,彭妈妈开始四处为儿子寻医,直到花完了所有的积蓄,可孩子的自闭症状依然没有改善。一天,一位朋友来家里玩,无意中摸了摸小彭的脑袋。不料,小彭突然发飙,伸手就给朋友一个耳光。彭妈妈说,当时实在是太尴尬了。
后来,梁女士的许多朋友都因“不小心”而吃到小彭的耳光,彭妈妈也不例外。梁女士知道儿子不是故意的,并没有责备,而是倍加珍爱。越浓的母爱后来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更加可怕的事发生了。
儿子不再打妈妈的耳光,但开始暴打自己,手重得也让人吃惊。“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他知道妈妈不能打,但我宁愿他打我,宁愿打我……”采访时,梁女士哭出声来。
■为照顾孩子做起清洁工
小彭的妈妈姓梁,一直在沙溪一家制衣厂做管理工作。梁女士和丈夫是“半路夫妻”,丈夫带有两个孩子。再婚后,他们生下了儿子小彭。
儿子自闭、聋哑,在幼儿园度过6年后,园长建议梁女士到特殊学校看看,在那里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于是,她把儿子送到了这里来训练。
今年初,特校需要一个清洁工,有人告诉梁女士,不如换份工作。从一位负责质检的管理者到特校的一名清洁工,梁女士只考虑了一个晚上。“来到学校做清洁工后,每天中午她都来休息室看孩子,晚上都会带孩子到学校的康复厅训练,教孩子说话、翻跟斗、跳舞。没有一天间断。”欧阳洁瑜说,在梁女士身上她看到了什么是坚持。
付出总有回报。
一次,小彭睡醒,老师接他去教室,突然他给妈妈说了声“走了!”很清晰,而且还牵着老师的手,老师都觉得惊讶。“那次我高兴得不得了。终于等了改变,多么大的改变啊!”梁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