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湖城自闭症儿童上学难
湖州在线讯(记者:陈玮萍)这些孩子看起来漂亮可爱,却对这个世界没有认知,他们的目光没有焦点,他们口中说出的“爸爸妈妈”没有意义……他们仿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让父母流尽了眼泪,却又不忍放弃。他们是自闭症儿童,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星星的孩子”,这名字后面却充满辛酸,是父母不能承受之重。
4月2日是世界第三个“世界自闭症日”,儿童自闭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和心理疾病。自闭症终生无法治愈,最佳的干预是进行康复训练,且越早越好。据官方统计,目前湖州市开展自闭症康复服务的机构却只有1家,就是位于吴兴区的扬帆儿童康健园。日前,记者走进这所学校,直击我市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
“星星的孩子”不会与人沟通 动作呆板重复
自闭症是一种精神残疾,病因不明,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一定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这3种特征,同时在智力、感知和情绪等方面也和普通孩子不同。目前我市自闭症儿童数量没有权威统计,但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及相关智障儿童已高达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按此计算,湖州市儿童人口为40万,自闭症儿童至少占据了400多人。
记者来到康健园的时候,就看到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在做游戏。记者细看之后发现,这些孩子与普通孩子有些不同:水灵灵的大眼睛仿佛没有焦点,没有互动也没有交流;他们不会搭理你的问话,也不会和你一起玩。一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叫记者“阿姨”,可他却自顾自地玩起一个积木,不搭理任何人,动作显得重复而僵硬。这是自闭症儿童的一特征,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做出重复、刻板的动作。但如果你问他 (她)“这是什么”、“在做什么”,他(她)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记者发现,康健园里在读的只有9个孩子,可是却有6名教师,师生比例达到2:3。很多孩子都由家长陪同上课;有些课程甚至是“一对一”教学。康健园园长吴勤美告诉记者,这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学必须采取小班制,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最基础的内容教起。当孩子被送进学校,老师先评估孩子的能力、兴趣、长短处、特点,为每个孩子制订个别训练计划,然后进行个别训练、感觉综合训练、听觉综合训练、智能课、游戏课……当孩子的表现达到一定标准,有了一定理解能力,且没有过激行为,那么就或许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了。
社会对自闭症孩子接纳度较低 自闭症孩子上学难
据了解,在1岁半以前一般无法判断孩子是否有自闭症,而且自闭症在近几年才开始被国人所重视,很多家长对其不了解,自闭症儿童很重要的特点是不会说话,民间“贵人语迟”的说法往往让家长们错过了为孩子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还有的是一些家长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病,不带孩子就医。
“我身边曾经有一个孩子有轻微的自闭症倾向,但是他的父母根本不相信,也没有及时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现在,他必须依靠药物来维持生活。太多这样的孩子延误了治疗。”从事自闭症康复训练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可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啊!你看,他们一个个多可爱,真的就像星星一样明亮。”
“我问过很多幼儿园,一听说孩子有自闭症,马上就拒绝了。”许多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吴勤美告诉记者,因为自闭症儿童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伤害他人,社会上对自闭症儿童接纳度较低,常常会被幼儿园婉拒,几乎无学可上,只有那些康复状况良好、接近普通孩子的自闭症儿童,才有机会上小学。
治疗费用贵期限长 家长饱受经济精神双重压力
“一开始,我以为把孩子送进来训练几个月就可以康复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长期 ‘抗战’的过程。”家长李先生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吴勤美说,90%的家长最初都以为孩子可以在几个月或1年内治好,可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至今难解,最好的治疗结果是无限接近于正常孩子,但无法真正等同。这对家长来说不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还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开园两年以来,我每天至少接到两个咨询电话,但真正入园训练的先后只有50人。而有些家庭因过高的费用不堪重负,半途退出,或者从全天改为半天训练。”扬帆康健园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虽然康健园收费标准降低至全日训练1500元/月,相比上海、杭州的2200元以上/月的学费,他们收费算是低的,但对许多家庭来说却还是个沉重负担。并且还要家长长期陪护,很多家庭承受不了经济压力,就中断了治疗。
令人高兴的是,2009年市残联和市财政局曾联合发文《湖州市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经费补助办法》,凡是具有湖州市户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并在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的14周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将得到政府补助。标准为孤独症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150%以内(含150%)的每人#p#分页标题#e#每月补助800元,其他家庭每人每月补助500元。虽然这点补助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家长们依然期盼,这样的救助政策能越来越多。
我市缺乏公立培训机构 民办机构杯水车薪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我市缺乏专门的孤独症公立培训机构,而仅有一所民办儿童孤独症训练机构。而作为我市唯一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基地,“扬帆”也面临自身的困境。首先,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要获得突破,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很快就可看出效果,这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其次是资金场地匮乏。“我们几乎是赔钱运营的,不过这在我们预料之内。我们更担心的是万一我们坚持不下去了,这些孩子怎么办?”吴勤美显得忧心忡忡地表示,因为生源问题,使本来经费拮据的问题更加突出,没钱租赁场地,场地狭窄,导致一些训练项目难以开展;没有经费,师资问题也日益突出,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必须要有专业知识,要求老师除了懂得教育方法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体力和责任感。由于缺乏办学资金,好老师难请。如此状况,使得民办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举步维艰……
对此,吴园长认为,相关部门应联合建立公立孤独症儿童教育基地和早期训练中心。在公立康复治疗机构建立前,亟须由政府牵头,制定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优惠政策,对孤独症康复和治疗的民间机构给予财政支持,或者以民办公助的形式结合社会力量资助与捐助,降低治疗费用,这可能会是给湖州孤独症儿童带来的一丝曙光。
网民呼吁政府政策经费给予倾斜
儿童自闭症最佳康复时期为2岁~6岁,而且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及时帮助进行康复。如果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为此,网友们纷纷上网建议,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事业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首先对特殊困难家庭(单亲,父母失业、有病,低保户等)中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给予帮助,康复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由政府、慈善机构、儿童家长三方面来合理分担,共同解决。让自闭症儿童全部得到系统训练,给他们开创一个美好的人生,以减轻他们成年后对社会形成的压力。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儿童自闭症康复人员专业队伍,防止从业人员流失;加强儿童自闭症康复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链接
据不确切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50万孤独症儿童,而且每年以10%到17%的速度增长,已达到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而今天的中国,有90%以上的人从未听说过孤独症这个词汇,或是以为孤独症只是不愿与人交流的轻微心理疾病。实际上,孤独症是因基因导致的终生疾病,其严重程度远甚于大众的想象。
目前为止孤独症还没有办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训练,而2岁到6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对孤独症做到早认知、早干预、早训练,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能使孤独症患者生活达到自理。
警惕孤独症的11项征兆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五个月大,不能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3.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4.不能辨认父母的声音;
5.九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
7.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8.十六个月大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11.即使会说话了,也缺乏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