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母亲的公益讲座
她不是医学专家,却做出了很多医疗手段都难办到的事情:拯救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她用自己超乎寻常的爱心和耐心,跟儿子一起进行了6年艰苦的训练,把一个自闭症儿子打造成一个阳光少年……
前天下午,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会议室,这名普通母亲举行了“儿童自闭症公益讲座”,能容纳400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她就是36岁的郑州市民耿丹。
妈妈语录
孩子自闭是大人的责任
“6年来,我跟儿子一起成长,他现在已经9岁了,康复得很好。我已经好几年都不用自闭症这个词了,我觉得把这样残酷的词语用在孩子身上,给他们扣上这么难听的帽子,很不人道,也很不礼貌。我的孩子只是因为先天或者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成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保护好孩子。”耿丹极具感情色彩的开场白,立即感染了在场的听众,有的妈妈开始抹眼睛。
新闻回放
从绝望妈妈到坚强妈妈
1997年,耿丹的儿子出生了,但这个大眼睛的漂亮男孩直到3岁才会说两三个字的词组,会说的词不到30个,他不喜欢别人亲近他,包括母亲在内……
“尽管儿子已经表现出诸多怪异,但当时并不知道孩子得的是自闭症。”耿丹说,孩子被北京一家医院确诊为自闭症后,她踏上了一条艰苦的求医路,为给儿子治病,她辞去工作,先后多次到美国费城人类脑潜能开发研究所,学习脑功能调整法和生物疗法,她还经常到国内一些医院学习自闭症的其他康复方法。
在给儿子进行禁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耿丹投入了全部精力,每天对儿子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孩子所有的训练项目她都跟着一起做,孩子不能吃的食物她也不吃……6年过去了,虽然孩子在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障碍,但9岁的儿子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上课了,能和伙伴玩耍交流了。
本报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9月11日B14版《孩子,我用母爱托起你》),记者接到了500多名读者的求助电话: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渴望与耿丹交流。“每帮助一个孩子,就能减轻一分我对儿子的愧疚”。耿丹说,她深深地知道自闭症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辛酸,她非常愿意帮助他们。
讲座片段
你的孩子有自闭症吗?
耿丹说,自闭症类障碍是一组发育障碍。大多数自闭症类障碍来自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孕妇可能饮用被污染的水,呼吸到工业城市特有的有毒空气,吸收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等等。
“如果孩子存在以下行为特点,家长就要多加注意了。”耿丹总结了自闭症的明显外在表现:缺乏与他人交流,不喜欢和父母亲近;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重复刻板行为;目光与人不对视;听觉、触觉特别敏感,对人的呼唤充耳不闻,对拥抱、抚摸等感觉不舒服,甚至有疼痛感;其他常见行为还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对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是多种方法同时入手才能解决问题,越小开始训练效果越好。”耿丹说,不要抱幻想,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天真地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就好了”,否则将会给孩子和家庭社会留下更多的伤痛。
特别提醒
不要轻易认为孩子有病
对于耿丹的“方法”和“理论”,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耿香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最近几年,临床上发现的自闭症或者感统失调等脑伤儿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一方面跟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以前遇到这类孩子,大多把其归为智力低下儿童”,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目前的环境因素,比如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电磁辐射等有关。
“孩子是否属于‘自闭’或者脑伤,作为家长,既不能讳疾忌医,不肯面对,也不要单凭几条典型特征就‘对号入座’,武断地给孩子定性。”耿香菊认为,要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自闭”以及程度,需要给孩子做一个综合测评,并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综合检查,排除其他病理因素。
“也许有的孩子存在学习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家长要首先反思是不是在教育方法上不恰当,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先从教育方法和习惯培养方面找原因。”作为从事幼教工作几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秋萍也提醒家长,不要动辄就认为孩子“有病”。
一个愿望
幼儿园普及自闭症常识
整个讲座中,一名叫来文静的女孩都在用DV拍摄。她来自安阳县水冶镇一家幼儿园,她说:“我教的那个班上就有自闭症孩子。几乎每学期,幼儿园都能接到这样的孩子。”
来文静说,这些孩子行为怪异,根本无法用教育正常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老师对此也束手无策。耿老师的讲座真是帮了他们大忙,学校领导特意派她来,带着DV拍摄讲座的内容后,放给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看。
来自濮阳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幼儿园没有自闭症孩子,但学校还是有七八名老师来听讲座。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秋萍说,她们幼儿园来了100多名老师听讲座,幼儿园老师掌握了自闭症相关常识,就可以进行早期判断,对正常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耿丹认为,如果幼儿园普及了自闭症常识,对自闭症孩子及早发现,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很有帮助。
真实的故事令观众流泪……
耿丹说:“每帮助一个孩子,就能减轻一分我对儿子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