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患上孤独症 母亲辞工陪读端坐小学1年课堂
霍女士此举是为治愈儿子的“孤独倾向症”,该校师生对其表示钦佩
36岁的霍女士是抚顺市顺城区大自然小学的“学生”,她也是学生小明(化名)的妈妈,在老师眼中,霍女士是一名值得敬佩的大“学生”,在小明眼中是可以依赖的妈妈,在其他同学眼中是一名可亲的阿姨。
母亲“上学”原来为儿子
身份特殊,但“待遇”却同小学生一样,如今已36岁的她与六七岁的孩子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一起体验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虽然是陪读,她也曾为此感到羞涩,担心过有人会笑话自己。她的这种担心和顾忌是多余的,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在敬佩之余,给予了她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位妈妈正在用她无私的母爱帮助孩子走向快乐和幸福。
小明不到4岁就患上难以治愈的“孤独倾向症”,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如果不能治愈,他会因为害怕而不敢接触外界,最终导致脱离社会,为了能治愈孩子,霍女士辞掉工作,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到处寻找治疗这种病症的良方,在这位母亲看来,陪读也是让儿子最终走向痊愈的一个步骤。
儿子病情被忽视2年
霍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陪伴儿子与孤独倾向症斗争的历程。
原来,1997年10月,小明降生到这个世界,白白胖胖的他惹得家人喜爱,在父母的疼爱下,他健康地度过了3周岁生日。但就在这一年,小明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小明3周岁以后被送进了幼儿园,开始过着集体生活。但没过多久,原本活泼好动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并且不合群,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在一块玩儿,经常独自坐在教室角落里把玩着玩具。妈妈了解这一情况后,没有太在意,认为孩子小,害羞,等熟悉环境之后就会好的。
可是,小明在家的表现让妈妈开始感到担心。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小明立即跑到自己房间内躲起来,就是被父母“强行”劝出来之后,也会紧紧地躲在妈妈身后,无论怎样劝导,也不会与客人说一句话。这种“怕生”的现象是以前所没有的。“也许时间会改变他。”一开始,霍女士曾这样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他终日不怎么说话、独来独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敢与陌生人对视。2002年,霍女士带着儿子来到沈阳儿童医院,经诊断,小明患有“孤独倾向症”。这个结果让霍女士非常吃惊,同时也为自己在近2年的时间里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感到后悔。当她了解到孩子的病情不是很严重,有恢复可能的时候,她暗自发誓,一定让孩子好起来。
儿子变化令母亲喜极而泣
为了治愈孩子的疾病,霍女士和丈夫选择了四处奔走。从稍远一点的北京、石家庄,到离抚顺最近的沈阳,霍女士几年来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几乎每一个相关的医院都留下她匆忙的身影。
霍女士和丈夫突然想到,教育才是让孩子完全康复最好的办法,进入到一个集体中也更能让孩子迅速地融入到这个社会。霍女士马上着手为孩子找一所合适的学校,她把目光放在了抚顺市顺城区大自然小学。
今年9月1日开学,小明上学,霍女士也来到课堂陪读,照顾孩子,她有个担心,怕还没有完全康复的儿子初进课堂,会影响其他孩子的上课。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她与小明坐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霍女士坐在课堂上,但她的行为会引来别人的笑话,偶尔也试探地望望讲课的老师,每当这时,她就会接触到老师投来的鼓励的目光,此刻,一股暖流会流进心底。该班任课老师经常特意叫小明回答问题,让身在校园的霍女士感动不已。
经过近2个月的集体生活,小明的病情有了进一步好转,不仅经常要求外出活动,在家里也由沉默寡言变为如今的“不停地讲话”。谈到儿子的变化,霍女士喜极而泣,这是她几年来最开心的事情。
特派抚顺首席记者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