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孤独症双胞胎父亲的坚持
耐心陪女儿做康复训练,是肖海斌的每日必修课
晴天霹雳!双胞胎姐妹被告知患上自闭症
2006年10月11日,已经36岁的肖海斌迎来一对双胞胎女儿,两个孩子出生时间只差了3分钟。看着摇篮中可爱的女儿,肖海斌的嘴角总是不自觉地笑着。这对肖海斌来说是上天赐他最美的礼物。
本来应该幸福的生活却因为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而改变,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肖海斌却渐渐的发现她们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她们不说话,不与人交流。两岁时,孩子们还不会开口说话,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这让肖海斌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文章,里面描述的种种表现与英姿和飒爽的情形惊人地相似。肖海斌和妻子领着双胞胎,走进省妇幼保健院检查。经过各类诊断,医生初步确定为疑似自闭症。
“自闭症”三个字如同晴天霹雳,让肖海斌一家陷入极度痛苦中。肖家人无法接受这一结果,之后又三次到医院反复诊断,最终确诊为重度自闭症。
“拿到诊断报告,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肖海斌说。
为了孩子的健康,辞职做“全职奶爸”
在万念俱灰的同时,肖海斌又心存不甘。他将一对女儿送到家附近的普通幼儿园学习,希望她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老师的教导下慢慢学会自理。然而,在幼儿园不开口说话的女儿无法和老师同学正常交流,5个月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肖海斌只好将女儿接回了家。
2009年,为一心照顾女儿,肖海斌动起辞职的念头。正在犹豫不决之际,岳母的一句“努力过就不会遗憾”,让他下定决心辞去厨师工作,回家当起“全职奶爸”。此后,肖海斌顶着外界“一个大男人不出去赚钱”的异样眼光,带着女儿走进专门针对自闭症的麟洁康复中心,开始日复一日的训练。
肖海斌说,进康复中心前,女儿连上楼梯都不会,只会用双手爬。看着孩子满手灰尘,他心痛不已,当时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女儿们学会生活自理。他至今还记得,刚到康复中心时,由于自己心急,总要求孩子们快点学会动作,哪知,就是这种求成心切,让他度过一段最难的日子。
那会儿,两个女儿由于做不了老师教授的动作,会时不时地哭闹起来,甚至会自己用头撞墙。“看着孩子额头青一块紫一块,我的心像被刀扎一样”。为避免孩子“自伤”,他只能时时拉着她们。“当时是冬天,可我每天都要出一身汗。”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肖海斌不再强求孩子学动作,有时还故意忽略她们,这才让姐妹俩不再用撞墙反抗
四年坚持,终得一声“爸爸”
在系统的康复训练下,姐妹俩每天都会有一点小进步:现在她们已经学会用勺子吃饭,会自己脱衣服,会抛球、上楼梯,前几天还学会了拧毛巾。而最让肖海斌高兴的,莫过于女儿终于学会开口叫“爸爸”。
2010年的一天,也是肖海斌最难忘的一天,老师对他说,两个孩子学会了“啊”、“呜”等一些简单的发音,甚至可以开口说“爸爸”。听到这个消息,肖海斌眼睛一下就红了。他连忙找到两个孩子,想亲耳听听她们的小嘴中如何喊出“爸爸”。“来,叫爸爸,爸爸。”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女儿也模仿着叫“爸爸”。听到两个简单发音组成的词语,肖海斌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出。为了这一天,他已经整整等了四年。
如今,“久病成良医”的肖海斌,已没有了当初的不知所措。现在,他每天6时起床,给女儿梳洗打扮后,将她们送到康复中心,搬个小板凳坐在孩子身后,时刻不离地陪着她们捏橡皮泥、做手部操。看到哪个孩子表现好,他会打开随身带着的零食盒,将掰碎的薯片一点点喂进她嘴里。“正常孩子学一遍就会,她们要学一千遍,甚至一万遍。”肖海斌说,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很差,一个把盆中水倒掉的动作,甚至要教几千次。刚开始,他也会不耐烦,但只能咬着牙坚持,并为孩子一点点微小进步高兴不已。
不抛弃!不放弃
汪洋大海之上漂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自闭症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绝望地看着辽阔大海然后牵起儿子手,两个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这是电影《海洋天堂》里的一个镜头,这部反映自闭症患者的电影,肖海斌看了无数遍,却对这个镜头印象最深:“我很怕等我老了,还有谁能照顾她们。”
“活着一天,就要对女儿努力一天。”这就是肖海斌对双胞胎女儿的坚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孤独症,自闭症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坚持用我们的爱去挽救他们,相信他们会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