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
一面是孤独的“雨人”,一面是不为人理解的天才。当网友纷纷开始反省自己之前的言论是否失当时,大家也有了共同的疑问。
最近在网上被快速转载和曝光的这样一条新闻,一男子站在公交车上对着外面小解,这种不雅行为引起网友热议。可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真相揭开后,人们才得知原来当事人是一个孤独症患者,正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才会让他出现这样与大众格格不入的行为。同时,他也拥有过人天赋,特别是在钢琴方面的表现堪称“天才”。
孤独症的致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不过它的核心症状有三点,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异常、刻板的兴趣行为。
在孤独症发现初期,医学界曾经提出“冰箱妈妈”假说,也就是高傲、冷淡的“冰箱妈妈”更容易养育出一个孤独症宝宝。不过随着医学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症是一种以遗传为主、和环境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患儿存在一些器质性的病变,而环境因素可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温柔细致的母亲肯定能更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而家庭的细致陪伴和科学看护,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康复,努力达到生活可以自理、基本回归社会的状态。
目前在孤独症的相关因素中,比较明确的只有父母生育年龄过大,孩子发生孤独症的风险会上升,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高知家庭更容易出现孤独症儿童。但由于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尽快求助、尽早进行训练,将直接关系孩子今后的康复状况。
孤独症的孩子并不都是天才,相反,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存在智力发育落后的现象。不过,也确实有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和能力。但无论是否有这样的天赋表现,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回归社会的能力,始终是最大的课题。
有资料显示,在两三岁开始接受专业干预的孩子中间,有10%的孩子可能会达到自理和自立,有50%的孩子能够初步自理,但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走向社会,而那些有轻度孤独症倾向的孩子,经过干预极有可能恢复正常,跟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过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家长第一时间发现、明确就诊、规范治疗,而家长大意错过或拒绝接受现实,往往是延误孩子治疗时机的主要因素。
那么要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呢?在临床,有一个叫做克氏行为量表的工具。对于家长来说,只要发现孩子出现了下列14项行为中的7项或更多,必须立即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检查。这14项分别是:不易与别人混在一起玩;听而不闻,好像聋子;教他学什么,他强烈反抗如拒绝模仿、说话或做动作;不顾危险;不能接受日常习惯的变化;以手势表达需要;莫名其妙地笑;不喜欢被人拥抱;不停地动,坐不住,活动量过大;不望对方的脸,避免视线的接触;过度偏爱某些物品;喜欢旋转的东西;反复做些怪异举动或玩耍;对周围漠不关心。
另外,当孩子4个月大时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6个月大时没有明显的笑或者快乐表达;12个月大时喊他的名字没有反应、没有牙牙学语;16个月时不会发单音;24个月时不会讲两个字以上的词;或者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发展的倒退,原来会说的话不说了,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总有一些健康知识,你或许已经错过,但大家实在不该错过,希望以此都能够引起所有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