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宇为自闭症孩子改变90后看法
人们喜欢给90后贴标签——消极、缺失信仰,一代不如一代。总之,贬义多于褒义。说这个小孩不求上进,一看就是90后。看那年轻人性格乖张,一看就是90后。但前几天,我遇到的这个90后,让我恨不得把所有赞美的词汇都用上。
那天,我去采访沈阳市残联的演讲比赛。在台下,我注意到一个女孩,她手里拿着各种小玩具,看到哪个孩子因为坐不住而尖叫或吵闹,她立即跑过去用小玩具哄哄,孩子马上安静下来。这个女孩个子不高,看上去弱不禁风,大眼睛,妆化得恰到好处。我以为这是现场服务人员,谁知不一会,这个女孩走上演讲台,原来,她是代表智力康复部参加比赛的。
大家好,我叫潘鑫宇。因为紧张,女孩的脸涨得红红的,露出腼腆的笑容。“这个女孩可不简单,自从她当了班主任,我那过去一句话不说的孙子现在说话了,还会跳舞了。”坐在一旁的自闭症患儿家长竖起大拇指。
演讲结束,记者跟潘鑫宇聊起来。这个去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女孩,1991年出生,现在是20多个自闭症和智力低下孩子的班主任。大学学特殊教育专业,是因为喜欢小孩。但上学和上班确实是两回事,当她第一天走进教室,就发现特教教师的工作远比想象中难。说起参加工作一年来的感受,潘鑫宇说自己还在逐渐适应。
毕业时,潘鑫宇所在班级的35名同学只有三个选择了在一线当老师,其他的都改了行。自闭症孩子的康复看不到希望,每天又要对着愁眉苦脸的家长,实在影响心情。工作一个月,三个中的一个也辞了职。
但潘鑫宇坚持了下来。在这里工作半年多,看到那些家长真不容易。潘鑫宇说自己非常敬佩每一个家长。我常常想,如果我的孩子是这样,我可能早就崩溃了,根本没有这份坚持每天带孩子来做康复训练。虽然他们愁容满面,他们自卑,他们着急,但他们毕竟是负责任的家长,没有自暴自弃。所以我每天早晨打扮得漂漂亮亮来上班,高高兴兴进教室。我想让他们知道,即便每天和残疾孩子在一起,我们依然可以很开心。
比赛结束时,潘鑫宇带着班里的孩子表演节目。配着《天使》的伴奏乐,舞台上,潘鑫宇带着孩子们翩翩起舞。原本目光呆滞,肢体僵硬的孩子们像被施了魔法,一个个笑着模仿老师的动作,转圈、跳跃,笑容满面。音乐结束,潘鑫宇和孩子们排成一排,向台下深深鞠躬。
舞台下,家长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也许他们之前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但他们不知道,每个动作,潘鑫宇至少重复上千次,甚至更多。
这是一个90后普通的一天。因为她,我改变了对90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