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成: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儿童都是教育的主体
5月5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许家成做客第三次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线上“记者沙龙”,就最近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进行解读。
【解读一号文件内容五项措施】
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国务院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重要措施。
许教授认真学习该文件之后,总结出五大要项:
一:省政府需高度重视,做好招生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特别是对残障学生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
二:认真组织入学前的登记:
1. 各区县机构在招生鉴定和安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中国残联做好统计性工作,在各个社区街道摸底哪些孩子必须去读书,残联对学前情况较了解,由他们做好入学前的协助工作;
3. 一人一案落实教育安置:一方面,全面覆盖零拒绝,即所有孩子都有入学的权利,这是义务教育法保障实施;另外一方面,教育安置形态上分为三类:就近进入普校(优先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类);对有一定困难进入普校的孩子,考虑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对可能存在一些特别困难的孩子,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三:建立教育专家委员。做安置建议,倡导社会组织,比如说社区居民等各方面都给予孩子积极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心理支持。
四:加强保障,归纳成三点:
1. 建立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
2. 融合教育与送教上门的生均经费保证;
3. 提高学生的补助,确保家庭有困难的残障儿童能够入学。
五:加强社会多渠道的宣传。让社会和家庭都知道残障儿童怎么能够去上学。这一环节,家长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在农村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对国家政策不了解,没有送孩子入学。许教授特别提醒,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不送TA去上学,家长同样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因此,每一个孩子无论残障与否,到了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都应该想办法送他去上学。
许教授认为,一号文件从以上五条来讲,是很全面且具备可操作性的。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多元安置形式】
许教授讲到,他体会到一号文件需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以融合教育的精神为根本,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
融合教育的背景:残障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签署的联合国《残疾人公约》保障的。公约里面有一条非常明确:缔约国确认残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在不受歧视和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实现这一权利,缔约国应当确保在各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我国现在按照这一条例发展的融合教育即这一重要发展趋势。
根据许教授对一号文件的解读,将文件中的教育安置形式具体分为五大类:
一:孩子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接受随班就读。这是融合教育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如果残障孩子可以在普通班级里和别的孩子一起学习,这是最好的形式。
二:残障孩子在进入普通班级的时候,接受一般支持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的帮助,帮助他们接受教育。
许教授讲到一些国外的案例,根据他对国外资源教师的观察,国外学校具备了资源教室以后,很多孩子在资源教师的帮助下,进入到普通学校。2015年,他参观了台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的融合教育,台北中山国小的资源教室运用了大量的辅具,很多情况比较严重的孩子都在那里接受教育。另外一个花莲地区的农村学校中,修建了无障碍卫生间,让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可以无障碍有尊严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资源教室是解决融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具体形式。中国目前还在建设资源教室,目前解决问题的水平不如国外和台湾地区,所以支持残障儿童的能力有限。
三: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尽量在活动中,让特教班的孩子融入到普通班级中,推荐专门的课程和专门的教师上课。杭州尝试新的方式:特教学校来招生,招收的学生和老师整个班级安置在普通学校,这样的方式叫做“卫星班”,这是从澳大利亚学习的一种方式。特教班和资源教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特教班的孩子部分时间融入到普通教室,部分时间在特教班学习辅导,那么特教班就是最初级的资源教室。这是融合形式的一个阶梯。
四:特教学校。目前我们国家有两千所特教学校,特教学校问题在于相对比较隔离,让残障孩子远离同龄人,就会产生一种隔离状态。目前,首先要保证孩子能够接受教育,那么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还有存在的空间,而且这些学校还可以接受程度比较严重的和多重障碍的孩子,能够保证他们得到相对系统的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五:送教上门,这是一种补充形式。许教授认为,接受这种形式的孩子越少越好,从孩子接受教育成效方面考虑,相对于在学校,哪怕是特教学校,在家里接受教育的成效也没有那么显著。另外,送教上门的成本极其高昂,花了很多的钱,孩子的教育成效也不好,事倍功半。因此这种形式最多是补充形式。
考察国家级教育实验区时,许教授跟当地的老师建议,当发现孩子的受教育模式是送教上门的时候,首先要做家长的工作,然后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同时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辅具,让过去认为不可能进入到学校的孩子进入学校。所以改变的第一点就是观念的改变;第二点,利用各种各样的辅具,尽可能到特教学校接受教育。如此一来,真正留在家里上学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少,国家就可以集中更多的财力,对极少数的个案提供远程教育。
据许教授了解,台湾地区的受教育形态分为10-11个阶梯,所以我国目前推出的教育安置形态相对比较细致。
【融合教育怎么“融”:安置策略和原则】
许教授重点提到:教育安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策略,叫做: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即怎样的教育安置能让孩子最有利。
对上文提到的五种形式进行分解:
第一种: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的限制最少,融入的程度最高;
第二种,普通班和资源教室的结合,孩子有一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TA会面临一种隔离情况,限制有所增加;
第三种,特教班或者卫星班,虽然是在普通学校环境,但是相当一部分时间在隔离环境中。专门的教师和一群有障碍的学生在一起,隔离程度增加;
第四种,完全脱离在普校之外的特教学校。目前国际上,大家对特教学校争议很大,认为这种隔离性太高,建议尽量走融合教育道路;
第五种,送教上门,限制是最大的,因为孩子周围没有同样的伙伴一起玩,建立不了归属感。TA在家里面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生存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是最不利的。
因此按照“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原则分析这五种教育安置形式,越往前,限制程度越少,依次往后,限制程度逐渐增加。因此在教育安置的时候,国际上的教育安置原则是:尽量选择对孩子限制最少的教育环境。比如,TA能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就读,绝不安置在资源教室;能够在资源教室加普通教室的环境,决不要安置在特教班,这就是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的安排原则。
尽量让孩子在更高层次的教育环境中尝试,让TA能够在更有发展的环境里面受教育,那么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大。如果一开始反过来,让孩子安置在一个隔离程度比较高的环境里面,那么孩子受的保护较多,TA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是下降了。所以教育安置的原则一定是从上至下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融合教育就是简单的把孩子安置在普通教育体系中,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中国和国际上的认知,在安置时都有多种形态。家长一定要明白,哪一种安置形态对孩子的发展是最有利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尽量靠近融合教育的路上,用多元安置的方式,让孩子有选择,让家长有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孩子最有力的教育空间,这也是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样也比较符合我们特殊教育安置的形式。
【一人一案】
许教授在学习一号文件的时候,发现文件中特别谈到了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一人一案, 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即开始做个别化教育计划。一人一案就是个别化教育的一个概念,按照一人一案的思路做,那么就已经开始了个别化教育、针对性教育。
【中国特教学校存在价值】
许教授认为,我国的特教学校目前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实践。一,特教学校可以接受一些严重的、多重障碍的孩子;二,特教学校是资源中心,在特殊教育不够发达的地方,激励教育资源去支持普通教育;所以中国的特教学校在融合教育发展道路上,至少承担着以上两种功能。但是也应该看到孩子进入到特教学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案例分析结果】
玉泉路小学家长与学校签订协议
许教授讲到,玉泉路小学发生的事件,同样出现了在全国不少地方。家长无需和学校签订任何协议,学校有责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接收到良好的教育。这里说到的是学校的理念,应该很明确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学校是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主体,因此学校必须有能力教育学校内的所有孩子,而不是其中一部分孩子。双方的家长和学校内的家长需要互相支持,多理解包容,这样也能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是7班的学生”
最近许教授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里,发现一个自闭症孩子。TA可能刚进中学,面临新环境的压力,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也遇到一些困难,对中学和小学学习的衔接有些不适应,导致在班级里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这对当时的上课老师带来很大压力,学校压力也很大,同班同学的部分家长就这件事跟学校提了很多意见。
当时学校和家长还有许教授他们团队联合干预。首先:让特教中心的特教教师介入,教授孩子适应技能,比如,怎么对待学校的活动等常规性的技能,第一个阶段做这方面的工作。后来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离不开融合教育的环境调整,因此第二个阶段,让孩子全部在学校里面。当然这中间也走了弯路,开始的时候,让孩子离开学校班集体部分时间,此时花费很多精力,学校专门派老师给孩子特别指导,花了不少的功夫,但是孩子却感觉TA不是个班级里面的同学,TA说:“我是第七班的。” 但是他们年级并没有这个班。其实TA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可以发现,孩子是很有存在感的,TA知道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被差别对待,所以后来让孩子全面回到班级。之后TA的情况就越来越好。
这次事件,学校和教师给予非常高的关注,他们也非常负责任。孩子的行为问题解决的还不错,在孩子的行为问题解决之后,TA的学习障碍就凸显出来,那么后期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让TA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开展。这个是中学的案例,中学面临着中考,压力比较大,不光是孩子的家长也包括同班学生的家长。但是由于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学校老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还加强了少先队、共青团的积极作用,后来慢慢孩子的融入程度就越来越好。所以融合教育只要方法是正确的,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融入。
并不是说我们的孩子进入一个班级就产生消极作用。许教授认为,在融合过程中可以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学会自发的主动的去关心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果教师有特殊教育的观念,学校有融合教育的理念,那么这就是全面的关心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义务教育的主体,很多问题就能解决。
融合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长期以来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知识并不兼容。许教授说道,教育应该就是教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儿童都是教育主体。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只讲普通教育内容,要讲的更全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的教育观点及理念,课程设置等等,都是推动教育的改革。过去国内的教育是比较看重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慢慢得义务教育要回归到义务教育本来的需求,即提高中国整个国民的素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整个国民的素质提高,就无法排除任何一个残障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在这种理念支撑下,都能接受很好的教育,而升学就变成次要的功能,这是义务教育原本的含义。按照目前教育发展的整个趋势看,义务教育的本质正在慢慢凸显,面向全民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良好教育。
【南京大学接收自闭症人士入学】
关于此消息,许教授表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的比较包容开放的心态。自闭症人士有权利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尤其是TA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国外有很多自闭症人士完成大学学业,更有很多攻读了博士学位。
其实对于自闭症人士来讲,他们是谱系障碍,主要是社交方面的障碍,出现了一些刻板行为,自闭症人士不一定存在智力障碍。但是他们确实需要必要的支持来完成学习,比如说当他们的刻板行为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的时候,需要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很早以前我们有很多肢残的朋友进入到高校,后来盲人和聋人不断进入到高校,过去认为他们盲人只能做按摩,其实不对,现在他们可以学习更多的专业,比如说心理咨询,法律专业。有家长问起心智障碍的孩子是否能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还比较犹豫,因为高等教育是精英式的教育,需要通过高考的选拔。但是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转变,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走向普及化。虽然现在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大学,但是如果学校愿意接收心智障碍人士,将来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国外以及台湾已经有很多心智障碍人士在大学里接受教育,上海也有心智障碍人士进入大学。在这样普及式的教育环境下,许教授认为,所有的残障人士都可以上大学。需要改变的是从过去的选拔式精英教育进入到普及性高等教育。
【多元问题解答】
目前很多学校和教室缺乏融合教育的观念,也缺乏资源教室,该如何行动?
关于学校现在有没有资源教室的建设,许教授提到,资源教室是提高融合教育的一种措施,但不是全部措施。通过观察台湾的特殊教育和大陆的特殊教育,发现在大中华地区,大家都比较看重资源教室的建设,所以资源教室的建设现成为推动融合教育的主要动力。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在国外,资源教室的建设是重要措施,但它不是唯一的措施。上文提及的中学教育案例一样没有建立资源教室,他们正准备建资源教室。即使没有资源教室,只要能够把融合教育的理念,慢慢推到师生之间,学校也能解决问题。
既然发现资源教室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那如何建立,需要更多研究。并不是强调资源教室有多少资源,而是强调资源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理念。因此,许教授建议,建立资源教室的之前,优先培养资源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再慢慢根据教师需要,营建工作的条件。
融合教育目前国家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要想全民开始行动,家长和媒体要怎么行动呢?
现在国家已经提出融合教育,一定要改变公众的旧观念—认为特殊孩子只能到特殊教育学校中。现在要通过媒体大量的宣传报道,让公众慢慢意识到残障孩子、尤其是各种各样有障碍的孩子,他们都有权利、有条件、有办法进入到普通学校里接受特殊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融合教育。
目前已经慢慢具备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让残障孩子进入到特教学校环境里,但是不能总在一个圈子里自说自话,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媒体朋友的支持,报道更多的成功案例,那么公众的看法就会慢慢转变。
许教授还讲到,从今天整个特殊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还有更多的孩子,比如说学习障碍孩子、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多动症的孩子、情绪有困难的孩子,他们在普通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是未来特殊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融合教育发展起来,对这一大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融合教育更有价值的一点,是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也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一定要让有学障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中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