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随班就读”试点,让自闭症儿童能在普通学校学习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科技工委副主委杨小卜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约1%,以成都市管理人口2030万估算,成都总自闭症人口高达20.3万人,其中自闭症儿童约4万人。
“回归主流教育,可以让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提早适应社会生活。”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科技工委副主委杨小卜通过调研提出建议,在成都市有条件的学校启动“随班就读”试点,让较轻症状的孩子能在普通学校学习,让他们和社会互相接纳和包容。
现状:
“随班就读”有难度
边缘化程度日趋严重
2006年,自闭症被正式列入精神残疾后,我国一些地方出台了针对性的补贴政策。2017年4月,教育部、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制订教育安置方案,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安置工作。
但是,杨小卜通过调研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问题,以“随班就读”来说,其他学生的家长带着“异样的眼光”,担心自闭症患者会伤害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和自闭症儿童(家庭)接触和交往。与此同时,自闭症者家庭也担心别人会嘲笑和讥讽,社会关系范围在逐步缩小,社会认同感和尊重感逐渐丧失,边缘化程度日趋严重。
“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多接触普通孩子、多开展交流,不仅能让普通孩子学会接纳和包容,也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爱和认同,这种尝试已经有试点城市的不少学校在开展。”杨小卜认为,应该建立健全自闭症儿童工作相关机制,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自闭症儿童良好成长的氛围,提高自闭症患者及家庭的社会认同感和尊重感。
调研:
自闭症儿童师资缺口大
且专业素养不足
“目前成都市能接纳自闭症患者的公立机构极少,主要是民办康复机构。以残联系统为主的公立机构才刚刚启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训练的针对性较差。”在调研中,杨小卜发现,民办自闭症机构几乎都没有认证的营业执照,受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限制,其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康复形式五花八门,康复能力良莠不齐,自闭症儿童家长普遍反映不好。
同时,自闭症儿童师资缺口大且专业素养不足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专业教师作为康复的具体实施者,在自闭症康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00个自闭症儿童会有1000个不同的症状,老师给每名患儿制定的课程也不同。”杨小卜认为,自闭症儿童不懂得表达感情,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更适合“一对一教学”,需要大量的老师。然而,全国每年特教专业的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到成都来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成都未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政策,许多自闭症康复机构在招聘老师方面各有主张,甚至不需要相关幼教、特教等专业毕业,也不需要相关从业经验,教师专业素养严重不足。
建议:
启动“随班就读”试点
扩大补贴范围
对此,杨小卜提议,在成都市有条件的学校启动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工作,把一些自闭症不严重的儿童送往学校进行就读。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的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中补增自闭症儿童的特教计划。尽快加强普通小学中特教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置教师“低费用严标准”的培训课程,进行教师从业认证考试工作,同时配套建立特教教师与进行普通教育教师的定期沟通机制。
同时,扩大补贴范围,从目前“学龄前干预补贴”,扩大为“K18前干预补贴”。加大医疗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措施,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费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渠道给予政策倾斜。将自闭症儿童康复项目列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公益创投活动中,给予资金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康复市场管理。规范自闭症康复市场的管理工作,重点扶植一批具有较好教学口碑的康复机构,设立专项扶植基金,设置严格筛选标准,扶植一批具有较好教学口碑的民办康复机构,给予他们办学场地、招生等方面专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