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孩子:“雨人”的天空,请与我说话
一位母亲的心愿:我的孩子能上学
“妈妈!”当 岁的辉辉(化名)经过半年康复训练之后吃力地喊出声时,妈妈王玲(化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为了这一天,她等了5年。
辉辉两岁时还不会说话。和别的孩子不同,他从不愿和人对视,对任何声音都没有反应。在医院里,辉辉没有被查出任何病症,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能听到,也会说话,视力更没有问题。
经过多方诊治,辉辉被诊断为孤独症患儿。孤独症患儿的特征是这类孩子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想让他们看到、听到这个世界,必须进行康复训练,让更多有爱心的人去和他们说话,把他们从自己的世界里拉出来。
听从大夫的建议,王玲在辉辉3岁的时候,把他送进一家民办幼儿园。“我的孩子有孤独症,麻烦老师多和他说说话,让小朋友多和他玩。”小心翼翼地把孩子交给老师,王玲满心期待着等孩子上了学以后,情况能有所好转。然而,半年后的一天,王玲到学校给辉辉送衣服时,却看到儿子被锁在一间空屋子里,而所有孩子都在教室外面玩。“孩子一个人坐在空屋子里,没人理会他是不是渴了,是不是饿了。”王玲说,孩子自从到幼儿园后,每天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喝水。看到上面这个场景后,她才明白半年来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的待遇。
愤怒的王玲把辉辉接回了家,经过打听,辉辉被送进一家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机构。如今的辉辉已慢慢开始讲话,不会说的时候,他也开始愿意看妈妈的眼睛,从不愿意流露出任何依恋神情的小男孩,开始会在妈妈要离开时,拽着妈妈的衣角哭了。这些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再普通不过的小动作,都令王玲喜出望外。
看着辉辉在一天天恢复,王玲又开始担忧:孩子最好的恢复办法是能和正常孩子多交流,但很多到了上学年龄的孤独症孩子都被学校拒之门外,我的孩子能走进小学的大门吗?
“康复妈妈”:请与我的“小雨人”孩子说话
孤独症孩子有着一个好听的统称——“小雨人”。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训练中心的张桂娥是所有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如今,她的“孩子”有100多个,每天在训练中心接受着强制性的康复训练。
张桂娥说,孤独症患儿是近几年来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的一个群体,但目前正规的医疗机构还没有针对孤独症孩子开办的相关康复科室,这也就使得这类孩子在治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康复训练,程度较轻的孩子能很快开口说话,但这些孩子开口后,需要的是长期的训练和语言环境。如果这些孩子康复后,周围的语言环境较为闭塞,没有人愿意和他们说话,这些孩子就会再次回到封闭状态。
如今,在该训练中心有许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会定期来和“小雨人”做游戏,带他们出去玩。“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这是训练中心常播放的一首歌,放给孩子们听,也放给孤独症孩子的爸爸妈妈听。
张桂娥说,孤独症孩子不是傻子,也不是哑巴,他们能正常思维,也可以张口说话,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同样
会受到歧视,这对于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显然太残忍。“如果你身边有孤独症患儿,请与我的‘小雨人’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