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孤独症——新华纵横(20080728)
![]() | ||
![]() |
![]() | |
![]() |
新华社XHTV西安专电(记者:陈昌奇、杨一苗,编辑:赵晓燕):不明病因,让心灵的大门关闭(同期:在北京五六家医院很明确地就是说,孤独症);坚强母亲,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同期:社会应该多关注一些这样的孩子)。敬请关注本期《新华纵横》--《挑战孤独症》。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孤独症,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却可以使一个家庭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了解她从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康复,到帮助许许多多个同样家庭的故事。 对于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的主任张涛来说,这段时间,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她刚刚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母亲”称号。在她的脸上,总是可以看到阳光般的笑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充满自信的笑容背后,却有着一个孤独症孩子母亲的不平凡经历。 1997年,张涛的儿子张一驰出生了。在她眼中,眼神清澈、嘴巴小巧的孩子就像一个天使般可爱。但一年之后,张涛发现一岁多的儿子与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比如说他语言的发展,还不能去学习说话,还有他生活呢就是说,比如饿了这些都不知道好像跟人去要,你给吃就吃,不吃拉倒。玩这种旋转性的东西,我可以让所有不转的东西转起来,然后看东西也是看轮子、看风扇,只要跟转的有关的他就会感兴趣,跟转的不相关的就不感兴趣。 起初,张涛以为儿子只是发育比别的孩子慢,所以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到孩子两岁多时,仍然不会开口说话,而且从不对妈妈的怀抱和亲吻表现出依恋。更可怕的是,这个孩子看人的眼光总是深邃而陌生,好像一下子能看透对方。眼看儿子奇怪的举动越来越多,张涛带着孩子开始四处求医。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在北京五六家医院很明确地就是说,孤独症,那我最后到了北医六院做了诊断,那么北医六院就说其实他不仅有孤独症,还同时呢,还是一个有着智力障碍的一个孩子,所以他是一个双重的。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发育障碍,这些孩子性格往往极端孤僻,无法与他人交往,同时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能重复简单的动作。医生告诉张涛,孤独症的病因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这也就意味着,这是一种终身无法治愈的可怕病症,只能通过一些矫正的方法来缓解病情。这时的张涛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通过努力让孩子康复。于是,她奔走于各个康复机构,希望奇迹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生。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在6个月里跑了四五家康复机构,然后每天在地铁上啊,在公共汽车上,反正就是转吧。 挑战孤独症 2000年的冬天让张涛终生难忘,为了支撑家里的生活和孩子的医疗费,丈夫要继续工作,而张涛只能辞掉工作,一个人带着儿子在北京治病。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在北京也是让我看到了一点点希望,比如说他两三个月学会了一个拍手,尽管跟我们普通人比较起来他显现得很慢,但是毕竟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 给儿子治病期间,张涛学会了一些教育孤独症孩子的基本方法,半年后,她回到西安开始自己训练儿子。她希望孩子能在2到3年时间里康复,然后和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在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张涛每天面对着孩子,一遍遍地重复着拿卡片、读数字这些简单的练习,但小一驰却再没有丝毫进步。这时的张涛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张一驰的进步就是说要比我想像的还要慢,比如说我们一直希望他能够有语言的表达,我回家做了两三个月,好像他似乎语言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这种进步和变化,因为自己在家里这种封闭的,跟他在一起的一种生活状态,导致自己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一个偶然的电话,张涛认识了同样有一个孤独症孩子的薛燕。和薛燕的交流让张涛得到了宽慰,随后,她又认识了好几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这些妈妈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孩子的病情和康复经验。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副主任薛燕: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在西安市没有这样的学校,也没有这样的康复机构,在我孩子11岁之前吧,就10岁之前,带着孩子,就是五六岁之前吧就看病了,当时到七八岁的时候就明白有一些康复训练,但是在西安市找不来这样的学校。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她恰恰让我听到了一个很平和的声音,而且很耐心地听我把我现在碰到的问题就讲给她听,完了之后她也会告诉我说,别太着急了,这是一个过程。 为了给孩子治病,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一起请专家讲课、试验偏方,她们试过所有能想到的办法。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请什么道教的法师过来在家里看风水,包括那个,比如说人家说了那个蛇要埋在地下3个月,然后你再挖出来,然后再泡药酒,然后再洗头,就类似于这种偏方、偏类的,我们觉得能够尝试的,那段时间家长也都,因为大家在一起嘛,心里都有谱了,都共同去尝试。 这期间,两位来自英国和日本的志愿者曾多次自费来看望这些妈妈,为孩子们送来玩具,并不断鼓励妈妈们一定要坚持。随着治疗孩子经验的一点点积累,来找张涛和薛燕寻求帮助的妈妈们越来越多。2002年,张涛和薛燕拿出一部分钱,开始筹办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副主任薛燕:我们光天天就是怨天怨地、哭笑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我们就想应该借鉴国内一些机构的经验,我们自己也做这样一个机构。 没有老师,她们就聘请了几个进城打工的姑娘手把手教;没有教室,6年来他们搬过3次家;没有设备,老师们就自己动手制作。最初,这里只有9个孩子在接受康复训练。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就不止9个孩子了,就已经开始有10个,十一二个,因为还是有很多家长就说实在没地方去,赶快把孩子放这个地方吧。也很快,半年我们就有十几个老师了,而且这半年当中呢,也是得到一些台湾专家的帮助,让我们就是很清晰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目前,教育中心的孩子已经达到69个,教职工也已经有30多人。6年间,这里总共为200多个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提供过帮助。 家长:孩子在这儿进步挺多,有这个环境,有这个机会来这儿学习。孩子以前,他来这儿有一年多了嘛,一开始来就是不会说话,现在有语言跟着说,理解能力、运动、身体协调性各方面都变化挺大的。 张涛的努力让这些孩子的家人看到了希望,更让她欣喜的是,自己的孩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涛:年前的话那块儿在装(饰)城墙,他就跟我说,哎呀,西安的夜景多美呀,妈妈,城墙好漂亮,因为他在跟你分享他看到的这些东西。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训练,张涛和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戏剧表演课上,老师们专门为这些孩子排练了他们喜欢的短剧;美术拓展课上,连笔都不会拿的孩子渐渐能够信手涂鸦感知色彩;实景学习课上,老师带孩子们去超市,让他们按计划单买东西,培养认知能力和数字意识。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老师李婉:看着他们从那么小长到这么大,从不理解,就是一些事情的认知、理解能力,刚开始没有,然后到现在有了,包括跟别人就是这种简单的交往意识慢慢建立了,让我觉得自己蛮有成就感的。 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也引起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几年来,有2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到这里提供过帮助,教育中心已经收到来自慈善机构和个人的捐款100多万元。但是,这与让孤独症孩子完全融入社会及被社会接纳还有很远的距离。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副主任 薛燕:社会应该多关注一些这样的孩子,给他们有一些环境,再加上有一些专业的人士指导他们。你比如说像外边做的支持性就业,实际上这些孩子是什么都可以做,不是说像大家想像的这些孩子是没办法,这些能力好的孩子相当不错。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把对自己孩子的爱,扩散到对所有孤独症孩子的爱,张涛和这些妈妈们,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为孤独症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窗。好,感谢您收看本期《新华纵横》,再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