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是否需要融合?
融合教育是最近很热门的话题。我想先说说融合与融合教育的不同。融合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不管您的孩子要不要参加融合教育,我们都无法否认社会融合的必要性。不管喜欢不喜欢,孩子势必要跟这整个社会上各种不同样的人互动相处。不论孩子的能力高低,从社会整体概念来说,融合都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融合这个词汇的本意,远远超过了一个定点定时的概念。融合从来都不是指一个场所,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思维,一种终极的目标与希望。在”融合”的世界观里,人与人是互信互谅,从接受彼此的不同, 甚至到欣赏这样的多元性。 这样的融合,不会因为“我们反正得待同一个社会上”就自然会发生。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接受与尊重,如果没有自觉自立,这些有身心障碍的成年人反而更容易成为被歧视被欺凌的族群。
融合不是在孩子踏入成人社会的那一瞬间才开启的。事实上,这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透过融合教育,一来我们帮助孩子一步一步适应这个大环境的要求,提升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能够独立自主,; 二来我们也改变社会的观念与偏见,当我们无法再保护孩子,当孩子必须要独立面对他自己人生的挑战时,我们的社会至少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可以接受这些个别差异。融合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然。在融合的道路上,我看到很多家长老师的努力。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此时此地,而是看到孩子更长远的未来。
然而,我也必须指出来,当我们确立了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之后,常常却会衍伸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接下来,我想讨论几个对于融合期待上的误区:
1、 我只要先预备孩子的学科技能跟得上其他小朋友,就没有问题了“随班就读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学科成绩太差,跟不上其他的小朋友!” 这样的想法不只家长有,在老师身上也不乏多见。也因此,我们常看到融合学校为特殊需要孩子做的教学调适,多半就是围绕着学科技能的发展,例如会延长考试时间,提供学习的笔记,提供额外的补课,给予孩子额外的练习等等。可是有了这些辅助之后,为什么融合教育还是不成功? 事实上是,如果学科能力弱是融合教育最大的阻力,不论是学校老师或是家长早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状况,也提供了相对应的辅助,那么这就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学科成绩太差,而是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缺乏充分的理解与实践的能力。老师说话的时候要保持安静,老师交代的功课要准时提交,有问题的时候要举手发问,老师问问题要参与,老师讲解要注意听,上课时要遵守秩序,跟小朋友玩要和气等等,这些行为好像都很理所当然,可是对很多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一学就会。欠缺这些学习“如何学习”的先备技能,再多学科技能上的辅助,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2、孩子终究会自己适应学校生活之前说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可能有些人会问: 这些要求不是只针对特殊教育的孩子,而是每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小朋友都会遇到的。学校既然没有特别教这些技能,是不是表示孩子终究会自己适应呢?
这话对也不对。我想说,尽管是普通教育的孩子,也不是每个人自然而然就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我们还是听到社会新闻上时不时会报导出有些孩子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只不过这样的比率比较小,因为普通教育的孩子对于自然情境中的机会教育,接受的程度远比特殊需要的孩子要来得的好。往往不需要特别教什么,只是提醒一下,只是告诫一下,下一回孩子就自动举一反三,可以很流畅地参与执行这些基本要求。

3、学校当局需要提供专业支援,不用家长担心融合教育的终极版,在于政府能提供有权威性的政策规划与监督功能,学校当局给予充足的资源,老师们都受过专业的训练,不只组成了专业的团队可以提供孩子最好的融合教育服务,同时也可以透过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达到有效的家校合作,让家长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很可惜,这目前只是一个理想,我们很希望有一天会实践,但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是更多的困难和阻力。很多普教老师也表示,他们对于融合教育缺乏认识,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培训与进修。学校的经费人手不足,也是关键的问题。为了融合教育的顺利进展,老师们已经疲于奔命,更遑论去关怀“非教育专业”的家长所会面临到的窘境。
尽管如此,我却没有失去信心。环境的改变,会造成行为的改变。我们就是孩子的环境。当我们改变了,孩子也会跟着改变! 我们的态度与我们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在融合教育中的适应。短时间内大环境也许无法配合,但是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还是可以从小地方做起。借助于行为科学 (ABA),充分了解学习的本质,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分析孩子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落差,我们可以重新规划教学,预备孩子在进入融合教育时更流畅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