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闭儿科学训练支招
当一个孩子被确诊自闭儿,摆在家长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给孩子怎样的训练更为有效。结合我们的训练实践,谈几点看法。
首先,训练初期切忌一次选择多个干预方式。特别是切忌不断更换训练师、训练场景。理由一:不同训练师所处的专业领域不同,对自闭儿易造成更多的适应困难。可以说,自闭儿在这些训练环节表现出的不安多于收获。理由二:由于自闭儿推理能力、适应能力弱的特点,也给训练内容的应用带来影响。如训练中所选场景、教具如与现实生活不同,可能会加剧其不良行为。
其次,关注训练师的综合水平。上面提到不宜选择多干预方式,不是说多干预方式对孩子的训练效果不佳,而是多变的训练师面孔、训练场景使训练效果受阻。所以,假设把多干预方式都选在孩子熟悉的场地,由孩子喜欢的训练师执训,效果自然高效。鉴于此,训练师的综合水平突显重要。训练师熟知不同训练理念、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力求领会贯通,将多种训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的陌生感,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我中心在编制训练计划书时,感统、听统、视统、语言训练等均由专门训练师全程执训;训练场景多选在统合训练室;训练中的新问题由训练师训后交流,但执教人不变,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自闭儿因训练师、训练场景的改变而带来的不安,使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多种训练方式,保证了训练效果的稳步提升。
另外,对孩子的评价,切忌横比较、注重纵比较。尽管自闭儿总的特点是一致的,但个体差异、起点能力千差万别,可以说一生一样。所以在选择训练方法、教育内容,训练进度上,切忌去与同训的孩子比。只有立足自己孩子的各项发展能力、教育起点,选择有效目标,实施科学训练,会更有效果。
总之、要使孩子的训练更有效,我们应该始终关注: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是最生活化、孩子最熟悉的,执训的教师是孩子最亲近的,教育训练的目标是最适宜他的。这是我们为孩子选择有效训练的总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伟大发现,与其说由于科学家们的教养或者他们的知识,毋宁说是由于完全聚精会神的能力。由于他们的智慧能够埋头于他们感到兴趣的工作”。自闭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枯燥的过程,它更需要孩子积极热情的参与,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训练效果、甚至失去连续训练的可能性。所以无论选择何种训练手段,切记保护好、培养好孩子积极向上的训练热情和兴趣。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为:培养和保护自闭儿的参训兴趣,要比为她选择一项适宜的训练方式更重要。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旁观自娱,自选互动,融合训练,游戏教学和场景教学”五步训练方法。通过实施该方法,促进了孩子参训兴趣的培养。现将该方法分述如下,与家长、同仁分享。
旁观:既安排待训孩子观看训练场景。实现激发其训练兴趣,促其主动参与训练的目的。注意:在此时段,因学生的障碍差异较大,需要的时间有较大差别,需静心“等待”,切忌过早干预。在训生中曾有旁观半月的案例。另外要选择“适宜”该生的旁观场景(选择的器材是孩子喜爱的、训练的内容是适合孩子水平的、训练的形式是孩子能够领会的),以便缩短旁观时间。
自娱:当孩子在旁观的基础上,有参与意识的时候,训练师视情况渗透诱导(放置器材、示范操作、积极鼓励),让孩子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材,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操作。训练师视情况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该阶段虽然增加了诱导,但还要以孩子的主动为主。由于该阶段已开始了训练器材的操作,鉴于自闭儿的固执特征,不正确的经验可能会对后期的训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过度强调纠正性的引导,会给其造成新的不安全感,可能更不利于后期的训练。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在其操作错误而纠正无效的情况下(要正确区分是错误操作还是认知过程上的不同阶段),引导孩子更换其它器材(示范者更换器材或于一边提供器材)。
自选互动:该阶段是孩子参与兴趣逐步提升的表现。表现为与同伴抢器材、扰乱同伴训练、甚至参与互动训练等行为。此时应开始加大引导力度,开始强化、规范孩子操作的标准性,逐步规范其互动交往的规则。注意:此阶段应强化教育的力度,力求自闭儿接受的信息都是完整准确的,切忌不良信息(不正确、不完整、欠准确、太复杂)的大量输入。该阶段是培养孩子正确习惯,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期。
融合训练:此时应全力引导、强化、规范孩子操作的标准性,逐步使其熟悉互动交往的规则。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增强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今后的互动游戏教学打好基础。
游戏教学和场景教学:当孩子完成以上过渡后,就转入常规训练阶段。该阶段是一个时间长、较枯燥乏味的过程;也是传授知识、技能,调整孩子不良情绪行为的重要时期。可以通过创设游戏和创新场景两个途径,为孩子提供有趣的、常新的、适宜其水平的游戏和变换训练场景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保障其长期有效的训练。注意:鉴于自闭儿的认知特点,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其发展水平,形式要适宜他的接受方式。场景的变化多考虑器材组合的创新,减少场地的大变化,以防给孩子制造新的不安全感。
附案例一:
基本情况:魏某 男 2.5岁 该儿童某训练机构训练时采取的是强迫式训练,已经形成一进训练室就开始哭闹,训练多久哭多久,一离开训练室马上停止哭啼的模式。因此来到我们中心时,一看到相似的器材、场景立马开始哭闹。
训练策略:我没有强制他训练,而是让他的家长带他看别人训练,经过一周的适应,第二周引导他从其喜欢的大龙球开始训练,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只给他制定了四十分钟的训练计划,其余时间他自己支配: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随意的围着训练室跑。经过三周的调整,现在进入训练室哭闹行为消除,对训练内容也没有了抵触情绪,能够在开心的状态下完成训练。现正引导其增加参与互动训练的次数和时间。效果显现:目光注视时间延长,反应也变快了。
附案例二:感统训练游戏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月训练计划(以前庭平衡训练为主)
第一周 对感统教室以游戏进行训练的建议
1.大滑板游戏,小滑板游戏 30分钟 2.吊缆游戏15分钟
3.大陀螺5分钟 4.大龙球 10分钟, 每周5—6次
* 家庭训练游戏
1.吹风机游戏10—15分钟
2.趴地推球(学前儿童)50次/天,逐渐增加至500次/天。
3.睡前按摩15分钟
第二周 对感统教室以游戏进行训练的建议
1. 大滑板、小滑板游戏30分钟。 2. 大龙球的按摩挤压10分钟
3. 万象组 跳、趴、钻、投 4.平衡踩踏10分钟,每周5—6次
* 家庭训练计划
1. 扒地推球50—500次/天 2. 多玩沙、土、水,每周至少1次
3. 深呼吸,每天睡眠前深呼吸 4. 听一些节奏慢的音乐
5. 慢拍球游戏30/分
第三周 对感统教室以游戏进行训练的建议
1. 小滑板游戏30分钟 2. 吊缆游戏15分钟
3.大龙球游戏10分钟 4. 海洋球游戏10分钟,每周5—6次
* 家庭训练计划
1.按摩球游戏10分钟 2.抓痒游戏5分钟
3.多洗澡、按摩、挤压游戏 4. 多做户外活动
5. 用暖风机吹头、身体,多用梳子梳头
第四周 对感统教室以游戏进行训练的建议
1. 大小滑板30分钟 2. 平衡踩踏10分钟
3.跳床10分钟 4.万象组 15分钟,每周5—6次
* 家庭训练计划
1. 抓痒游戏10分钟 2. 跳绳10分钟
3. 吹风机10分钟 4. 戏水游戏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