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幫助你的孩子在15年後考上大學
朱建正教授
如果你在你的孩子3歲時,就關心他15年後會不會考上大學,那麼你的孩子實在已經擁有較大的機會了。因為你把眼光看的很遠,可以準備ㄧ個有彈性的妥善計劃。也許你會發現,考上大學還不是頂重要的事。你會同意,如何使孩子在完成學校教育後,在社會上取得初步的成功,才是頂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我做此番演講的真正題目。
在傳統社會哩,子女的養育有ㄧ定的規矩,隨著家庭的階級而異,也就是所謂家規。除了家規以外,智識教育是學校的事。但在今日社會裡,這樣的規矩不存在,同時也不敢將智識教育完全信任學校。這樣家長的確面臨子女教育的大問題。茲將背景說明如下:
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的變化快,而且有走向多元的趨勢,體面而賺錢的職業也會變,藥劑師是個好例子。由於對傳統缺乏信心,許多外國的為人處世之道,包括養育子女的方法,都紛紛進來。
學校教育有問題。從前的父母只要在孩子滿6歲時讓他上學,放學回家督促孩子把作業做完就沒事了。現在的父母要擔心,老師有沒有照規矩好好的教,孩子會不會因為偶然考壞了而受到「善意」的體罰;不合理的試題和部分僵化的教材,會不會桎梏了孩子的思考發展;別的孩子先學了注音、數字、英語,我的孩子沒學,會不會有問題;要不要送孩子給任課老師補習等等。按理學校的教師、校長應有完善而崇高的教育理念,能以內行的權威來抗拒不合理的干擾,但是呢?
父母較有餘錢投資子女教育。今日教育的公共投資不夠,尤其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學校空間窄小,班級人數過多,設備不夠。但是父母的私人投資又過於分散,以致效果不彰,而且投資的資訊缺乏。例如不知道怎樣的美術班、英語班才算好?
父母之間競爭的壓力大。鄰里親戚或同事間,常以孩子的表現暗中互相較量。但是較量的標準往往和孩子將來的成功無關。
升學主義越演越烈。學校以準備升學考試為由,時常舉行考試,減少老師的教學時間。不注意學生是否了解,只求將教材交代完畢。造成跟不上的同學幾乎學不到東西的情況。同時學生原本具有的才能,將來離開學校反而對職業有用的才能,例如空間與機械能力,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等,因為學校未加重視,所以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績好的學生搶著讀台北市的高中,產生許多問題。由於死背對升學考試有效,使學生不了解知識的真正價值,求學的目的。進入大學後,無法適應大學裡的讀書方法。
台灣因為人口眾多,競爭劇烈,經營工商業大不易。父母多希望子女藉著良好學歷以取得較舒適體面的職業,這才是升學主義的原動力。我覺得要因應這個複雜的環境,積極帶動孩子往上發展,ㄧ定要針對最後的目標作通盤性的考慮,而不要徒然計較ㄧ時的得失。
首先來談幾個基本原則:
沒有所謂「唯一最好」的方法。不同的管教塑造不同的人才,都對社會有用處。因為父母的經濟能力、知識背景、工餘的閒暇都有不同。居住環境、孩子的其他長輩的態度等,都沒有辦法改變,只有設法做個適切的選擇。
要有中庸之道。教育上的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因為要考慮將來的發展,所以要避免太早將小孩子的發展方向固定。保持學習的彈性才能應付社會的變化。例如要適度的尊重老師,但不是絕對地;要考的好,但不要勉強去爭取一百分。
要體認生活的意義和目標。讓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體認生活。父母不要將本身的理想和自己未能達到的人生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幫助他尋找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不必刻意去塑造孩子。人生是一個不斷在追尋意義的過程。
要有成長的概念。孩子是活的,不僅他的身體會成長,他的認知學習能力也會成長。每ㄧ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習方式固定不變,將來必然會碰到困難。就像玩具上要標明適合年齡一樣,孩子不同的遊戲,在不同的時候玩,可能有益心智的發展,也可能只是打發無聊的時間而已。孩子也要學習如何學習,從被動到主動,從簡單有序的知識材料的記誦到大量而複雜的知識材料的整理和腦中認知圖的安排。從幼兒圖畫字典,經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到國際著名的電腦連線資料庫。從請教父母、手足、老師到請教學有專精的知名權威。
要有成本的概念。對兒童而言,錢不是他的成本因素。兒童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讓孩子去參加英語班划得來嗎?如果孩子的聽、讀有很好的表現,那是值得的。□□、□□□值得嗎?不值得。還不如去學圍棋,或者加速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或者買零件組合科學玩具給他。在每個學習的階段做適度的投資,不用操太多的心,以免造成報酬率的遞減或者收到相反的效果。
還是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因為我們不要造就ㄧ個只會乖乖啃書的小孩。就是知識的吸收和運用,也不單從唸書得來。ㄧ個小時身體活潑敏捷的孩子通常也是聰明的。許多體能優秀的孩子之所以被譏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完全是因為他的環境不好,父母不肯努力於啟發他的智慧,讓他一味嬉戲之故。體育就是認識自己的身體和體會人與自然契合的境界。老實說,現代的文化愈發達,一般民眾與自然相去愈遠。如果被棄置荒野一定無法存活。此外,在升學競爭中,即連同班同學都有疏離感,這是很可怕的事。因為事業的成功一定要以人和為貴。至於美育更是提升生活品質時所不可缺的。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有哪些細節必須特別注意呢?我認為從小孩出生起,就必須開始投資心力。因為投資有累積的效果。孩子確實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小時唱催眠曲,讀故事給他聽,就是語文教育。帶他到野外去玩,就是自然教育。孩子有了好的開始,自然會主動去學習,長大就不必費心。這種投資效果和滾雪球一般,是越滾越大的。我甚至相信胎教。至少音樂或韻律活動是胎兒可以感覺到的。因此著名的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說:「教育從零歲開始。」美國的東亞移民在孩子放學後,陪孩子讀書、彈琴,但是藍領白人通常是陪孩子玩球,這個相異處足以說明美國華裔子弟功課表現為什麼比較好。小時後許多學習靠強記,但是確實可以記很多東西。錯過這段時期不能彌補。
維持一個理想的家庭環境,在家庭中保持和諧的氣氛也很重要,因此要冷靜處理事情和排解紛爭。最重要的是為小孩子找到ㄧ個模仿的對象,使小孩有一個理想的心智啟發者,協助他學習和解決疑難。如果父母自己沒有把握,則可以從親朋好友中去找心胸開放,好學不倦的大學生。
現在父母對小孩的保護過分周到,使孩子被譏為溫室花朵,這不是很好的現象,因為這種保護也是對孩子學習的限制。其實,如果環境可以限制,危險和後果可以預估,則可放手讓孩子單獨去做。現在如果不讓孩子做,將來可能有更嚴重的後果或危險。讓孩子冒一點險以適應事實的環境,家長僅在必要時加以幫助。例如讓孩子在街上騎單車,獨自乘火車,獨自燒開水都一定有第一次。
反過來說,現在的父母對小孩期望過高。我建議家長把自己在孩子那個年紀的能力拿來和孩子相比,這樣不致於把太高或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加在孩子身上。我初中時,都是九點睡,第二天急忙趕升旗,只要不遲到就好。現在的孩子要讀到11-12點,又要按規定早自修,以當時的我來看實在不可能辦到。
孩子的舉動一定要在父母的掌握之內,但是又要巧妙的保持距離,讓孩子發揮自我。製造機會讓孩子肯與父母密切交談,有時身體的密切接觸如抱撫不要吝惜或忌諱。通常孩子僅願意和父親或母親交談,這樣就夠了。因為夫妻連心阿。這樣一來就算孩子大了,也可以很了解孩子進步的情形。
孩子沒有必要到外地明星學校求學。苗栗學生到竹中或中一中或有必要,但是放棄中一中而要讀建中就沒有必要了。現代社會中父母親和孩子接觸的機會已經夠少了;如果在孩子年幼時,就到外地去求學,無意中加深這種疏離感,將來必難於和家中老一輩的相處而形成孤單的「上班族」。因為在高中年紀,智慧接近成熟,對親情的感受較深刻。我甚至敢說,把優劣相抵到美國讀高中都沒有比到台北讀高中糟。再從學習環境來說,啟發學習的刺激又不一定要到大城市去找。因為高中以下,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己的讀書能力。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知識的作用。從報紙、電視、雜誌書籍等資訊管道,予以正確判斷後再加以吸收。這些就是在小都市也可以達成。
最後我想就智育上再提出一些觀點:
要確認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在短處不必勉強,只要達到起碼的水準就好。例如數學不好的孩子只要要求他把習題慢慢做好就行。就是要補習,也是以協助他徹底了解例題習題即可。要發揮孩子的長處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才不會淹沒孩子天賦的能力。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忽視的能力,例如空間機械能力上,更要設法繼續發展。
在從出生到小學畢業這一段時期,孩子的認知能力經過許多發展,在這發展的每ㄧ階段都有適當的學習材料,不必是學技的東西,但也可以巧妙地強調某些學技的作業,例如日記或野外採集等。在課外材料中,常可就父母的職業或嗜好,攜孩子窺其堂奧,並嚴格培養屬於此一方面的基本技能。例如登山可以強調地圖判讀、植物認識、露營技巧和群育訓練等,即使請假登山都是值得的。又如質物組織培養雖是專業技術,但也可以就其基本操作,訓練孩子細心、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