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啼哭细细辨
小宝宝不会说话,作为特殊的语言表达就是啼哭。宝宝啼哭的原因很多,妈妈对啼哭所表达的意思要仔细辨别,迅速满足他的要求,宝宝才能安静下来。
宝宝啼哭分两类
生理性啼哭:这是最常见的啼哭,如饥饿、不舒服、口渴、虫咬、过冷、过热等。这种哭声多为洪亮而短暂,宝宝一切正常,当满足他的要求后,啼哭立即停止。
病理性啼哭:当宝宝发热、腹痛、腹泻、意外伤害、脑膜炎、口疮等疾病时,一般啼哭声较弱,也可能尖叫,啼哭时间较长,常伴有痛苦的表情或面色苍白、呕吐、惊跳、气促等疾病症状。
宝宝啼哭原因多
饥饿:这是宝宝啼哭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新生儿。因为宝宝胃容量很小,要满足生长发育,必须一日多餐,每隔2-3小时吃1次奶。当奶头碰到宝宝嘴唇时,他就会急不可待地张开小嘴吮吸,这时立即会安静下来。饥饿的哭声多呈低调,有节奏,往往先短促哭一声,然后有个停顿,再短哭一声,周而复始。
疲倦:当宝宝长期睡在小床上,自己又不会翻身,固定的姿势当然会使他感到十分劳累。宝宝会打哈欠,发出较强烈的哭声,带有颤抖声,犹如“花腔女高音”。如果妈妈立即将他抱起,哭声会逐渐停止。
受冷:宝宝都喜欢在妈妈腹中的温暖感觉,所以对冷十分敏感。当宝宝啼哭时,妈妈要经常用手摸摸宝贝的耳朵、头颈和鼻子等暴露在外的部位,如果较凉就要添加衣被,室温最好在30℃左右。
尿湿:不及时更换沾有尿、屎的尿布,会使小屁股既潮湿又难受,宝宝当然会哭,即使在夜间也会哭个不停。细心的妈妈只要打开尿布,就一目了然了。
无聊:宝宝虽小,但也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他需要家人理睬他、抚摸他、搂抱他。当宝宝哭吵时,妈妈将他抱起,啼哭会立即中止。有些年轻的父母工作忙,缺少耐心、细心,不和宝宝交流,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阴影。
疾病:当宝宝生病后,哭声通常呈虚弱的呜咽,和平时哭声不一样,同时伴有食欲低下、无精打采或呕吐、腹泻、发烧等。多数家长会意识到宝宝身体出了毛病,抓紧时间去医院看病。
减少啼哭的方法
父母在宝宝身上多花些时间,多点耐心和细心。相对而言,母爱更重要,与宝宝多交流,是减少宝宝啼哭的重要措施。
经常给宝宝听一些有节奏的轻音乐,也可以轻声哼唱一些摇篮曲。宝宝对心跳声音很熟悉,有节奏的胎教音乐会使他变得安静。
轻轻地为宝宝按摩手心、脚心、腹部和背部,这种方法使宝宝感到很亲切和舒服,同时对健康有利。
宝宝啼哭时,妈妈可将他抱起,宝宝就像在母亲的子宫内一样感到温暖,此时可抱着宝宝在室内漫步或放宝宝在摇篮内轻轻摇动。 时毓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