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闭儿的康复 家长要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康复程度,但是当一个家长的心理出现偏差时的调适程度,也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出现这样的焦急、浮躁的心态,是对孩子认识态度和认同程度的一个反应,要想改变就必须认识问题的根源。
家长对孩子情况认识不够
自闭症患者家长对于孩子的情况大都处于一个很茫然的状态,要么逃避现实,一直不接受,自欺欺人的以为那是误诊,我的孩子除了暂时不会说话一切正常,说不定哪天他就突然会说了呢!把孩子关在屋里,与外界隔绝,怕被人耻笑。要么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地认识,一种家长会对孩子失去信心,只希望孩子在机构里开心快乐,明天还愿意来,其他的别无所求了,对孩子是一种补偿的心理。另外一种家长会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施以教师过大的压力,自行制定计划,一周内要会叫妈妈,一个月内会说话,一年后……
存在上面这几种想法的家长其实有很多,在困境下,很多家长都会选择一面妥协,以求一种心理安慰,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情况,所以家长要正确的面对孩子的情况,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调适过程。
家长要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确诊后,家长要做的是接受事实,争取时间,开始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促进他进步的环境。与其痛苦无奈,不如积极面对。
对自闭症的治疗,我们坚持的是早发现早训练的原则。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越好,且最佳训练期是3-6岁。因此,在确诊为自闭症是或怀疑有自闭症倾向时,就要为孩子提供干预性的训练。
同时,面对孩子是自闭症这一实事,家长更应具备爱心、细心、警觉心、责任心,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关爱孩子。
家长要积极行动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为自闭症孩子找一个专家进行专业评估,确认孩子的障碍程度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康复有一个正确的期待值,如果孩子情况很严重,那么家长就要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培养孩子更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上,从事简单的生活技能,规范孩子的行为,还有对性问题的处理。如果孩子程度较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能够上学,那么家长可以有益培养孩子坐得住的能力、眼睛的专注力、孩子的写字能力,语言能力及良好的行为规范。
保持家校的良好沟通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教师,机构三位一体加强合作。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教师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根据孩子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估并改变个别化教育计划。机构对教师进行合理的管理,让每个老师有发挥自己的特点及特长的空间,如果这三方不能很好的沟通产生矛盾,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的特殊性,除了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在一起,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喜、怒、衰、乐都和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