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用于改善儿童神经系统失调的一个词叫感觉统合(又简称“感统”),组织实施的训练活动又称为“感统训练”。实际上,这种叫法是不准确的。准确的名称应该叫做“感知觉统合训练”。由于孤独症是神经系统广泛发言稿性障碍疾病,所以诊断初期,医生都建议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促进各部感觉器官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关于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感觉的相关知识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学教程 王振宇主编 人教社)。感觉和知觉存在着不可分隔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1、关于感觉的相关知识
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属性,如颜色、气味、声音、味道、温度、软硬等。当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触觉)时,大脑就对它产生反映。这种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心理学教程 王振宇主编 人教社)
《心理学名词辞典》(袁之琦、游恒山编译)对感觉进行了这样的叙述:感觉(sensation)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脑的相应部位,便产生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每种感觉器官都分工执行不同的反映职能。人的感觉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的实践越丰富,对事物的感觉也就越敏锐。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为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感觉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而应当在感觉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使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即思维阶段。
由以上叙述我们看到感觉的生理机制是这样的:感觉的产生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而造成的,一是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了刺激;二是有机体对刺激作出了反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感觉的产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首先,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这里,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脉冲;然后,经由传入神经,把神经脉冲传递到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投射中枢产生特定的感觉。按照巴甫洛夫的解释,感觉是整个分析器对刺激物个别属性分析与综合的结果,是人脑对单一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对感觉生理机制的理解,必须注意把握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感觉器官是在进化过程中对专门刺激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对于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物只有一种。第二,感觉的产生总是要伴随着相应的应答性活动的。这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动作或植物性神经活动过程的产生,同时又以适应性的反应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以调节整个有机体的全部反射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反馈”;第三,从接受刺激至产生应答性的感觉反应,有一个潜伏期。在不同的感觉反应中,潜伏期是不同的。
感觉通常分为三类:(1)外部感觉 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其感受器位于体表。皮肤感觉和味觉感受器称为接触性感受器。外界事物只有和这两种感受器直接接触才能引起感觉。而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称之为远距离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离外,通过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觉。(2)内部感觉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内脏器官状态的内部感觉,如饥、渴等内脏感觉。(3)本体感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位置情况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等。
讲到感觉,我们常常用到这样一个词,即感觉能力。心理学对感觉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叫感受性。感受性是指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呢?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说明。能够引起感受的那种来源最小量叫感觉的绝对阈限。某分析器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之为绝对感受性。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1)感受性能不断适应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2)感受性不仅决定于感受的功能状态,也受其他感觉的影响。不同的感觉通道可相互影响,相同的感觉通道也可相互影响。(3)感觉具有补偿功能。感觉的补偿是指某一感觉通道障碍,其他感觉通道超常的发展,以补偿某一感觉通道的缺陷。感觉的发展是不断受到外界刺激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感觉的水平会逐渐提高,学习、游戏、活动就是感觉发展的过程。
2、关于知觉的相关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总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单位来反映的#p#分页标题#e#。譬如,儿童面前有只苹果,他们并非只对苹果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香味、或光滑等做出反映,而是把苹果的色、形、味等属性综合起来做出反映。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对事物整体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教程 王振宇主编 人教社)
《心理学名词辞典》(袁之琦、游恒山编译)对知觉进行了这样的叙述: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知觉的基本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由于人在知觉的过程中遵循着这些规律,所以,虽然客观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于感官,人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补充,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完整的的认识。因此,知识和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常有不同。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知觉仍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由此可见,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
知觉的生理机制是这样的,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知觉产生的生理机制有以下几种情况。(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反映。(2)事物的各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复合刺激物。它们通常作用于不同的分析器。当复合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引起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兴奋。这时兴奋区域相互沟通,在各个分析器之间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同时恢复了经验中相应的暂时联系。另一方面,大脑通过分析,把事物的关键属性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通过一系列的神经过程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实现对感觉信息的加工,从而形成事物的整体映像。(3)复合刺激物的各个成分以及复合刺激物之间都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大脑中就形成了关系反射。当复合刺激物的各种成分以不同的关系相互联系、组合时,大脑就反映出不同的知觉整体。在复合刺激物各个成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关键性的成分。只要关键性的成分保留,尽管其他成分改变了或丧失了,仍然不会破坏业已存在的“关系”。
在分析知觉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两个问题:一是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中,常常以一种分析器为主,特别是视觉分析器和听觉分析器两者在许多知觉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是在知觉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刺激物提供的信息不足时尤为明显。因为第二信号系统可以激活头脑中的第一信号系统的图式,恢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相关的形象以补充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使人的知觉更具有随意性和目的性。
对知觉系统的又一种解释认为,知觉认识事物是通过知觉链来反映的。知觉链由五个环节组成:(1)外界环境,环境中的物质属性是知觉 源泉;(2)中介物,外界环境中的物质的各种属性,通过中介物(如光、空气力、热等)传达到人的感觉器官;(3)各种形式的能量以及中介物中的其它刺激与知觉系统的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是机械地,简单地进行;(4)感受器到大脑的感觉神经,感受器把外界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通过感觉神经传至大脑;(5)大脑,特别是感觉神经终止于大脑皮层上的相应投射区。上述五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形成正确知觉不可缺少的。知觉链的概念,还能为人提供知觉过程的线索。
对知觉研究的主要理论有:(1)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2)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3)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3、对感知觉认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各种感觉有机的结合而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像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p#分页标题#e#。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感知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的映像比较突出。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认识感知觉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感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知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保持接触的关键,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
认识感知觉的现实意义在于,使我们加深了对感知觉作用的认识。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后需数日方恢复正常。上述实验表明,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当然沉湎于网吧中接受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声光刺激,也会因信息超载而损。了解了感觉和知觉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设计指导感知觉统合训练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