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欲无求,找不到强化物的自闭症孩子,怎么做 ABA 的桌面 DTT
对于那种非常消极被动,动机很少,感觉无欲无求的自闭症孩子,也就是很难找到强化物,或者强化物很难在桌面上使用的情况,桌面的 DTT 怎么操作?我得想法是:把课题做成可视化的任务,让孩子明白每次的课题量及课题内容,不知这样是否合适?
具体说明:
1.对玩具感觉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喜好,几大箱的玩具,都仅仅是扫一眼,很少会去动,到商店也是,不会主动去接触某个玩具或要求买什么玩具。
2.对于食物,给他吃他就吃,拿走他也无所谓,食物被拿走很少表示不满和抗拒。
3.对活动只喜欢前庭刺激的活动,比如荡秋千,追逐跑步,转圈,抛高,对其他的感官刺激没有多大的反应。
孩子的干预情况:孩子现在四周岁,已经在本地机构训练1年多,主要以桌面一对一 DTT 及小组课为主,现退出机构,自己在家训练,但碰到上述无有效可利用的强化物困扰。
下一阶段的计划是:
1.减少桌面 DTT 时间(之前是每日保证4小时以上),增加与孩子玩耍互动的时间。
2.从手头的玩具开始,教导孩子能力能到达的玩法,但不拘泥于玩具的一般玩法,玩法主要目的是逗孩子开心,让孩子首先接受并喜欢这些玩具,然后再慢慢引导到一般玩法上面。
3.让孩子更多的接触身边的世界,也就是增强他的感知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平衡觉等,而且要加大这些感觉的强度,比如开怀大笑,嚎啕大哭,夸张的表情,强化大的声音,夸张的肢体动作,加大力度的身体接触。
最想等到您的意见:
1.没有强化或很少强化物的情况下,怎么做dtt
2.下一阶段的计划是否合适?有什么建议码?
3.怎么增强孩子的动机?
特殊儿童教育,擅长自闭症、言语迟缓、唐氏综合症等领域。
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强化物”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在必要的时候会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或者奖励,以此来强化他的一些正确行为。
但是经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不敢兴趣,都找不到他的强化物。孩子不愿意训练?可能你用错了强化物。
误区一:强化物等于贿赂
机构里,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我的孩子喜欢玩游戏,如果他不愿意配合训练,我就会跟他说‘乖,如果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玩游戏’一开始效果挺好的,但是最近不管用了。孩子总是哭闹着伸手拿手机,不给就躺在地上不愿意训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种情况是贿赂而不是强化。“你如果……,我就带你去……”,“你如果……,我就给你买……”,这些是一些家长常常用来激励孩子的话,因为短时间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时,孩子只因你给予的东西才改变行为,而不是因为他觉得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这样单纯的物质激励,非常容易使原本的目标发生蜕变,让孩子把努力变为获取物质回报的手段。
拆招锦囊:我们在给与孩子物质上的强化物时,一定要同时给予夸奖。这样经过“配对”之后我们就可以减少使用物质强化的频率。
不要事先说好会给予物质强化物,强化要在行为之后发生。如果孩子问:“我这样做之后能得到什么呀?”你要说:“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你。”这样往往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误区二:强化物就是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
“我的孩子只喜欢吃奥利奥怎么办?”,“我孩子啥都不喜欢吃,啥都不喜欢玩,找不到适合他的强化物”......
实际上强化物可以分为“直接强化物”和“间接强化物”。
“直接强化物”就是上面说的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等,“间接强化物”一般是指精神上的鼓励,如大人的语言(哇,你真棒!)、动作(竖起的大姆指)、表情(笑容),温暖拥抱、抚摸亲吻、欢呼击掌都属于“间接强化物”。
拆招锦囊:在对自闭症孩子强化物的运用过程中,应从“直接性强化物”慢慢过渡到“间接性强化物”,不仅让孩子得到很大的进步,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内在积极性”。
当使用“夸奖”作为强化物的时候,夸奖要具体。避免用“很好,不错”这样的笼统字眼,这样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了妈妈的奖励,要尽可能的说明你是因为什么在夸奖他。比如,孩子学会了穿衣服后,妈妈可以跟孩子说:“你会穿衣服了,真棒!”
误区三:对于孩子的表现使用同样的强化物
不同的强化物有不同的强化价值。差别强化是矫正破坏性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家长们事前要做好偏好评估。
拆招锦囊:对于孩子特别好的行为我们要给予孩子最喜欢的强化物;对于一般的表现只给予一般的强化物。
比如你想要孩子说出“我要饼干”几个字,孩子在你辅助的情况下说出这几个字,可以先给予口头上表扬,当孩子自己说出“我要饼干”几个字的时候,立即给孩子饼干。
陪伴孩子训练如逆水而上,而强化物是垫脚石,让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和老师寻找强化物的过程中可以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我们所经历的困难只是一个阶段,它终将会结束。
个人觉得最麻烦的就是这种无欲无求的孩子。我是跟着台湾王道伟老师的学的沟通伙伴的策略,个人觉得ABA中的DTT太过程序化。DTT的小步子教学,只关注孩子能不能学会这个目标,怎么学会这个目标,然后就是给刺激物,忽略了孩子是个人。其他答主也说了关于DTT,我就来说说找到孩子刺激物,建立伙伴关系的方法吧。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不停的说,另一个人完全没有回应,这叫沟通吗?这不是沟通。这只是一个人自言自语。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是要“干尽坏事”。比如故意制造一些困难给孩子,让他觉得你很有趣。(当然这种制造困难绝对不能被他发现是你干的,而是要跟他一起去解决这个困难)。慢慢的他会发现,你不是总是跟他对立的,叫他干这个叫他干那个,你们是一伙的。
打个比方,孩子有想吃的东西吧,你可以把他放在一个他看得见但是拿不到的透明盒子里面,跟他一起去完成这件事。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们就建立了关系。
比如说,这个孩子一直在晃手,你模仿他,跟着他晃手。这样下去五分钟,孩子会怎么样?换个角度想,有个人一直在模仿你,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居然不像其他人一样一直对着我说话耶,而是跟我做一样的动作,他好奇怪/他会不会理解我?一但孩子注意到了有你这个人,你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时候孩子自己需要的不是成长,他不知道成长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你可以通过你跟孩子关系的建立,你们两个人同时产生改变。皮亚杰强调同化顺应图式,其实你接受孩子这是同化,顺应孩子的习性这是顺应,然后建立了关系在大脑中产生了新的概念这就是图式。这个过程是双向的,是沟通的两当都要经历的。 所以,孩子接受了你这个人,跟着你的课走,会不会在大脑中产生新的图式?你要先进入他的世界,在你与他关系的建立,你们的沟通有来有回不是你一个人自言自语后,再让他进去你的,我们的这个现实世界。
另外多说一点,ABA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记忆加工理论等都可以用这个解释。
对于找到孩子的刺激物,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果父母照顾可以咨询下父母。还有就是多尝试,一个孩子带的久了他的习性自然会发现。
另外,与孩子建立关系有八个字,死缠烂打感同身受。死缠烂打就不说了,但是请常常与孩子换位思考好吗?比如经常逗孩子,把吃的放孩子面前,故意不给孩子,孩子什么感受?要是有个人说要送你套房子,但是就把钥匙放你面前,让你做一些你不喜欢不知道意义不知道这样自己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可能第一次两次你会愿意,但是这样次数多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不值得你信任?
刺激物是很好用,但是孩子一辈子不能只用食物这种低级的诱导。要把他往高级一些的情感精神刺激物上面引导。
要关注非语言的行为,其实喜不喜欢孩子可能早就从非语言中给了我们暗示。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神态距离的改变等信息。其他就不说了,说说距离的改变。两个关系不是很好的人坐在一起绝对不是勾肩搭背的,甚至这个主角换成你的时候,你还会下意识地往后退。
针对题主可以试试前庭觉的刺激。比如类似陪他转圈,孩子不太重还可以抱着摇晃,或者可以玩bobath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