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
长期以来与家长接触,家长向老师提起做多的问题,也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很听话老师的话,可一到家长面前就不行了,家长让他干什么他就是不干,比如,明明孩子会自己吃饭,但他就是不自己吃,非要让大人喂;让他自己走路他就是不走,非要家长抱着或背着走;让他写字他就是不写;让他看书他就是不看;他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长,让家长不知所措,也吵过,也打过,但依旧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孩子就是听老师的话呢?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原因:
第一:家长让孩子做什么他就是不做。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想过没有,①你为什么要让孩子听你的指令做事情?(也就是让孩子做事情的初衷是什么)②让他做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目的)③你是怎样让他做的?(也就是方法)④你让他做什么?(也就是做的内容)⑤你让他做的是他能力能达到的吗?(也就是你让孩子有兴趣、有成功感、有自信了吗?)⑥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大人在干什么?(大人是否和孩子在互动?是否能和孩子玩在一起?)
所以,要想让孩子听家长的话,那么必须让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感兴趣,那怎样让孩子对你的话感兴趣呢?
首先,家长要想我们让孩子做什么?也就是做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内容一定要是孩子能力所能达到的,或者稍一努力就能达到的。不能是孩子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依然不能成功,那孩子就会因为畏难而不愿再做;再者,如果是孩子已经会了这项内容还反复让孩子做,孩子也会因为没有丝毫新鲜感而产生厌烦。
其次,就是让孩子做的目的是什么?可不可以变通?
如,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家长让孩子练习串珠子,可串珠子已经5分钟不想再做了,家长还要让做,本来在学校已经做过此项内容的孩子已经没有了一点的兴趣,那再坚持让孩子做只会让他不听话。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想同样是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不可以换成其它的方式,如把筷子插进筷笼里,往衣服夹上夹袜子,往杯子里面倒水,将吸管插进盒子上的小口里等等,这些事情可能让孩子会更感兴趣呢?
再者,就是我的方法是什么?我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吗?我和孩子玩起来了吗?
如我们前面说的串珠子,串珠子也有很多方法,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下指令,“拿一个,穿上去”,那孩子一定不喜欢。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种游戏来做,或许孩子就能喜欢了。如我们的很多孩子都喜欢跑步,那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运送珠子,谁先回来谁可以吃一口好吃的东西,或者玩一下好玩的,这样做孩子会不喜欢吗?
最后,就是家长让孩子成功了吗?我让孩子做的是否太难了?
有兴趣才会有想玩的动力,有动力才会自愿去玩,在玩的过程中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有自信,有自信会更有兴趣。所以请记住,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第二个大问题:怎样面对孩子无理的哭闹?
在与家长的讨论中,家长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种,马上妥协型家长。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哭一闹,马上就没有了要求,赶快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二种,先抗争后妥协型家长。还有的家长也和孩子抗争过,我就必须让你做,但坚持不到10分钟,还是扭不过孩子,孩子最终用哭闹取得了胜利。
第三种,你好我好型家长。这类家长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家长一直在埋怨,孩子不听话,但自己就是没有任何行动,一开始就任由发展,为了孩子不哭不闹,一切都是任由自己活动,这样就造就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种,无方法型家长。这类家长是只想武力镇压,但打也打过了,吵也吵过了,孩子照样不听话,不会把握孩子的心理。
所以,正确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的方法就是,忽视和引导。(怎样忽视和引导后面再讲。)
第三个大问题:行动和语言要求一致了吗?
很多家长是话也说了一箩筐,但行动却丝毫也没有,或者话也说了,就是和行动统一不起来。长期以来,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宠爱、不忍心、无原则、把握不了孩子们的心理、吸引不了孩子的兴趣,这些条件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一种我行我素的习惯,一种你说什么我就不听的习惯。
那怎么解决孩子的这种问题呢?怎样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呢?我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做下总结,也就是怎样让孩子听话的方法。
一、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会分析孩子的心理,会引导孩子的兴趣。孩子闹情绪和你抗争时孩子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ABA的行为分析,然后根据原因找实施的方法。
如:他的目的就是什么也不干,那我们的方法就是辅助,哪怕是被动的辅助,也必须让他做。
如:他的目的是想做另一件事情,那可以以另一种事情作为条件交换的强化物,引导他按照你要求的做,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二、用正确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无理需求。
如:1、忽视法。如果有的孩子一哭就故意往地上躺,那此时大人不要马上去拉他,去哄他,来用忽视法,看他,让他感觉你不会重视他的这一行为。
2、引导转移注意力。如果他的哭闹能持续10分钟以上,那就找他喜欢的食品或玩具来,在他不远处自己吃,自己玩,而且边吃边说“啊,真好吃呀!”让孩子感觉这个东西更好吃,让他自己起来找你,这就是转移他哭闹的注意力。
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全改变的,要坚持给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的树立,坚持大人的原则(或许几次之后他会听话)。
三、家长的语言和行动要统一,还要有坚持,下狠心。
有一些特别偏执的孩子可能会和大人抗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时大人一定要下狠心,坚持你的原则,既然话已经说出来了,就一定让孩子做到,这样你的话才能对孩子产生效应,家长一定不要半途而废。这不是给家长支招怎样对付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秩序,什么是礼貌,什么是有是非概念等。
希望家长看了这些之后一定要行动起来,只要你付出了行动,孩子肯定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