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草一样 温柔待安
在家中我算是对待安子最温柔的人,基本不会跟安子发脾气、着急,就算着急多半也是表演给安子看,让他体会我的情绪、心情和态度,而非真生气。特别要说一下,温柔不等于无原则、无要求,也不是不能严厉和批评,是指家长不被孩子的行为激怒而放任自己的情绪宣泄、扩大指责(“新仇旧恨”一起算),甚至暴揍一顿。能做到这点也是多年的磨砺+不断地反思得来的,确实不易呀。以下几点是在面对状况时使我能温柔的我之所想,分享给大家但愿试的人觉得好用。
--宁想孩子好,相信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理由的,都不是故意的。
特别是安子哭闹时,我坚信他一定有原因,不是无理取闹。这样想一方面宽慰自己,一方面体谅孩子,最最重要的是这种坚信可以塑造孩子,使他朝我期待的方向发展,使他真的就会有原因才不配合才不快,最终会使他因为我的期待、信任、体谅而愿意克制自己减少状况发生,当然这个“最终”还要好长时间的等待。
什么是塑造,就是你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反过来你的言行态度传达的都是正面信息,就成了你越希望什么就来什么。《圣经》告诉我们要说祝福的话不说咒诅的话,因为人的话语有权柄。简单说就像生活中我们说了不吉利的话就会不安都说乌鸦嘴一样,对孩子我们也不要乌鸦嘴,因为你天天说他笨他就越来越笨,天天认为他故意的他就偏要故意对着干。
--对正常孩子越多了解,就越体谅安子。
这点得益于家中有个一天天长大的老二,如果家中没有其他孩子多观察邻居、亲朋、影视剧、少儿节目的孩子也可以。确切地说是两个孩子相互受益,具体的体会另写,此处略。
--第一反应是快速分析原因,并找到与之对应的应对办法。
这已成为我的思维习惯,看到安子没有出现我期待的行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大脑在快速寻找可能的原因:安子的、我的,然后决定怎么办。当然我的分析也有不准的时候,自然对策也会有失败,不但没有把事态消除在萌芽中反而事与愿违激起了安子的情绪;还有有时会成了为安子找借口,这点我要特别小心。
--没有好办法时以最想要的直接结果为目标来行动。
因为分析原因有不对或一时找不到原因的时候,所以最好操作的办法就是现在我最希望孩子怎样就这样来处理,如:希望他停止哭就要求他安静,希望他不躺地上就要求他站起来等,只要他有好转趋势就夸奖他,反复时就重复要求,直至做到。达到直接结果时要不计前嫌鼓励他做到了,并当前面什么事也没发生而开始新的活动或休息,此时切忌数落孩子刚才的不是,因为我们思维的惯式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被数落大的,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我安静下来、我起来了…没什么好果子,换来的是挨说还不如刚才那样落个痛快。自闭症孩子最最需要的是有好行为时被肯定,这样他才觉得值得做,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也是塑造。等孩子真正平静下来了,也许要一两个小时,也许要半天,这时就可以也需要告诉他:他那样的表现不对,应该怎样——如:需要什么可以告诉妈妈、不想做可以用手推开表示、胃疼不舒服可以揉揉肚子等
--记着如何待他,他大了就如何待我。
好多年前上海卫视有个深度105栏目介绍了一成年自闭症,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20多岁的孩子被关在家里,他发脾气了会踹他爸,他爸说“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打他的,现在全还回来了”。所以当孩子出状况时,如果很激烈的方式对待他,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强化了他的行为,要么他学习了这种方式转为自伤或攻击行为。
--不按常理出牌。
克制自己别按常理出牌,其结果也使我温柔不少。在把握不好时无作为、愣一下往往更好,有时最直接的反应往往是不假思索的惯性行为,这样最容易落入一个模式,自闭症孩子最最聪明的就是他理解了你的模式后,他会钻空子,你会被他牵着走,即他想让你急你就急,你一急他就可以借题发#p#分页标题#e#挥而闹起来了。比如:遇事第一感觉是想骂孩子你反而要笑笑并期待地看着他,想伸手制止反而要表现得若无其事…这种出乎孩子意料的反应反而使他不知如何是好、而犹豫甚至放弃。能做到孩子永远不知道你会怎样,你就胜他一筹了。(当然好行为不在列,好行为孩子应确切知道你会怎样:高兴、喜欢、皆大欢喜。)不然就成了孩子挖好坑你就往里跳,然后为此非常郁闷和懊恼。
--出现状况是正常的,表现良好是意外惊喜。
例如在安子没能力完全克制自己不抠手的情况下,我如果想让他做到完全不出现这个行为就是自讨苦吃。在我心里他频次减少我会很高兴,他又有反复实属正常,这样我就不会看他好些不满足希望再好些,看他糟了就郁闷难受生气,对我光剩苦没有乐了,对安子光剩挨说没有夸奖了。个个行为都这样的心境话,日子就该没法过了。所以别定睛在问题行为上,更多地帮孩子突破自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把对别的孩子的耐心给安子。
璐璐妈说的这句话对我受益很大。比如当姑姑和安子出现对峙状态时,我若干预不是出于心疼安子被管,此时在我眼里他们不是姑姑和安子而是机构里一对师生而已,作为师生关系当我觉得不妥时,我就会提出建议的。因为老师真生学生的气的话,老师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职业又如何持续呢。对于我也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如果面前不是安子而是梦工场的一名学生我会如果处理呢,这样的提醒让我理性不少、耐心不少。大多数家长没有我这样的机会面对那么多自闭症孩子,可能无法套用,不过你可以用“如果面前是邻居家的孩子”来提醒自己回归理性。我们常常对家人缺乏耐心,但对朋友同事就迁就多了,所以也可用“把给别人的耐心给自己的家人、孩子”来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