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犟”劲别强拧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东西,这时,成人出于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几声就作罢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大有不把东西拿回誓不罢休的劲头。
许多父母喜欢前一种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其实,“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如果做家长的善于观察与利用孩子身上蕴藏这的“闪光点”,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这种积极因素便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性格、自信自强的气质、坚强的毅力等。倘若家长教育方法不妥,以犟制犟,非要把孩子的“棱角”摆平不可,那么“犟”孩子往往为了达到目的,非常任性,以至于纠缠不休,其后果往往是父母痛揍孩子一顿或不耐烦而让了步,是孩子形成不良性格。一旦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有了裂痕,造成对立情绪,孩子有可能总是逆着成人的意愿行事。
为此,对待“犟”的孩子,重要的是因势利导。因为这时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所以其“犟劲”不足的一面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当孩子发“犟”脾气之时,家长需冷静思考,既不要一个劲的哄劝,也不要大发其火,可暂时不理他,对他不冷不热,装着若无其事,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在向他耐心而严肃的讲道理,使他明白无理要求再闹也不会得到满足的。
比如,有些孩子总喜欢拆卸玩具,尽管家长批评,他们还是掰掰这、弄弄那。其实,孩子拆卸玩具其实是要弄明白小脑袋里的“为什么”等疑问。如果家长能够在进行爱护玩具教育的同时,教会孩子一些装修和装配的技巧。这样,孩子自己经过劳动装配和修理的玩具,他们会倍加爱护,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习惯。当然孩子有时难免把玩具拆坏,不能再复原了,这是家长要通过事实教育他们吸取教训,不要过分指责。但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以拆卸玩具为乐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