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动力 压力=阻力
在我的世界里,我是不抗拒压力的,我把压力看作动力,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完善自己的过程。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抱有我这样的态度的人不少吧,至少化压力为动力是常见的口号。在这样的思维下,主流社会的管理者是乐于见到压力的,有时甚至会人为地设置一些压力,并名之为鞭策。鞭策好吗?我说不清,但是越来越觉得少用好一些,特别是对特殊的孩子们。
鞭策,起码从字面看是不好的,是用来对付马匹而不是人的。从感受上讲,相信绝大部分人不会接受自己被鞭策吧,受虐*之类的另当别论。但是,鞭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红色而积极的词呢,因为人们理解它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一些鼓舞人向前的只可意会的东西。但是,这积极的玩意多了也不好,它会变成消极的,你没看“下煤矿”这一鞭,把朝鲜队策出个“七比零”来了吗。我们的孩子是特殊的,他的思想还不会拐弯抹角,意会是他的弱项,所以千万不要把鞭策这玩意用在你的孩子身上。就像他犯错了你揍他,然后告诉他,“我是爱你才打你”一样,他是不会理解的,孩子的感觉超敏感,他记住的是痛,更可怕的是因痛而生出的恨。
家长的角色让我们没有少揍、训、惩罚孩子,我们觉得是顺理成章的,管孩子嘛,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在特殊孩子身上别用这些,他们的内心和眼睛是清澈和通透的,任何的暴力(包括语言和态度)都是他们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不要让你粗暴的手段毁了你教孩子的目标。
不要让“这么简单也不会”的念头在心头冒出,遇到孩子不会的,不要逼他;当孩子气堵转不过弯来时,不要把他硬往前推,而是轻轻地帮他转弯。不要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会堵住你的心门,坏了你的大事。尽量打开自己的心,轻柔地教他,用善诱,不要用鞭策。孩子是用来教的,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罚的。
至于压力嘛,我们的小蜗牛身上已经背了很重了,你就不必再去加了。我们本来是要帮他打碎那个壳的,用的当然应该是减压、开解的手段。别忘了,我们是在荷兰,意大利的标准不再适用于我们,要用荷兰的方式,用爱的方式。
忙碌的一段结束了,接下来是假期和旅游,真的很期待。不过,更期待的是我们观念和手段的转变,让孩子自己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