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儿子成为"孤独症"教师
大洋网讯 “我不知道他需要什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是谁?”与儿子朝夕相处了14年的刘小红一直处于困惑之中,看着儿子高高的个子还是痴痴呆呆如3岁时的样子,刘小红的心充满了苦涩。
儿子变痴 哈尔滨日报载,“1987年,儿子壮壮生下来时虎头虎脑、浓眉大眼的挺可爱。1岁时我发现壮壮对吃的、玩的或小孩子应当觉得新奇的事情不太感兴趣,当时亲戚、朋友还开玩笑地说:“你家孩子挺傲的,将来肯定是当官的”。听了这话,那时的我感到还很骄傲。 可是令我担心的事却一件件发生了,2岁半时,壮壮拒绝和任何同龄孩子玩,对热闹场面特别反感,喜欢一个人躲到角落里翻看同一本书;这种现象到3岁时便更加明显,有时我和他说话,他就好像没有看到我似的,眼神也只是看着一个地方不变,爱理不理的让我很难受。这时,我便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难道儿子他有什么病?”壮壮的母亲刘小红说到这里,眼睛有些湿润了。 发现了壮壮不和任何人说话的问题,刘小红便抱着儿子到哈市各大医院儿科就诊,可几乎所有的大夫都说:“这孩子智力有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弱智就是低能儿。”刘小红听了这样的诊断,和医生争辩得面红耳赤,自己是工程师,爱人是技术师,两人都是大学毕业生,怎能生出弱智的儿子?刘小红不服医生的诊断,执意将壮壮带到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行检查,可还是没有确诊。 1992年,刘小红走遍了全省的图书馆,查找资料证明壮壮的一言一行很像“孤独症”患儿,经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的鉴定,他的儿子确实患有“孤独症”,而且情节严重。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目前世界没有方法可治愈,壮壮的一生就要在痴傻中度过。 母亲改行 壮壮在弱智学校学习了半年后,刘小红发现儿子在感知方面有很大退步,上下楼梯都得有人扶着,登高、弹跳更是不敢;就连上厕所也不知道擦屁股。最让刘小红心疼的是,壮壮到了学校后,中午没有妈妈和老师的陪伴,他就拒绝吃饭,到了下午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上课,还是做游戏,他就会旁若无人地拿出凉饭盒,吃得满身满脸都是饭菜。 在这段时间,壮壮一连瘦了几公斤。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刘小红与爱人商量后,毅然决定辞去了高级工程师的工作,来到了道里区育新学校,她决定在这所特殊学校内,不仅要把壮壮培育成人,还要收纳其他的“孤独症”患儿,帮他们进行训练、学习。 1997年年末,刘小红在育新学校当了一名“孤独症”指导老师,在这期间学校陆续接收了8名“孤独症”患儿。刘小红用多年积累的教学与训练经验,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对几名“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由原来的不会说话、不会协调行动、不分色彩、不识字等,训练成能排队行走、齐做游戏、共同歌唱、识书写字。这一点点的进步,刘小红不知要花去多少个日夜的心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 爱心回报 在壮壮11岁生日那天,壮壮自言自语地说出了自己是星期几生的,这让刘小红及家人感到惊讶。出于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道出了自己的生日,没想到的是壮壮不紧不慢地一一给予回答,而且推算的日期完全正确。当问及明年的日历时,壮壮也能毫不思索地说出具体日期。 壮壮有了特长,这让刘小红一家人为之兴奋,当年刘小红便决定带着壮壮再到北京“星星雨研究教育中心”检测一次。由于北京几年来变化很大,刘小红领着儿子出了火车站便感到有些转向,可壮壮却嘟囔道:“坐3线地铁,绕过朝阳区第一站就到了东旭新村,在22号楼。”随后便拽着妈妈往3线地铁方向走。 自从知道壮壮有超常记忆功能,刘小红便有意识地考查壮壮,壮壮能把几年前写过的信,内容一字不变叙述下来;全国地图他能位置不错地画下来,而这些知识都不是刘小红教给他的,是他自学的。 目前,壮壮已是14岁的小伙子了,站起来比妈妈还要高。刘小红最担心的是,壮壮的将来怎么办?她希望壮壮能够通过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工作,在父母离开他时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同时也希望能够尽快地进入到壮壮的世界当中去,去了解她儿子的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