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家长

三位自闭症母亲的共同焦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11-10 点击数: 百度一下

 “架子鼓天才”的成长烦恼

  诚诚今年15岁,是一个1米82的靓仔,现在在113中学读初中。三岁半的时候他被发现患有孤独症,在中山三院的康复中心训练了三年,一直就读于正常的学校。

  不少孤独症的孩子都天赋异禀,诚诚是其中一个。他是一个架子鼓“天才”,目前已练到了9级。在舞台上的他总是极其自信,发挥淋漓尽致,老师评价他“永远不会死在舞台上。”

  考虑到儿子的未来,母亲李燕注意在生活中耐心教给儿子一些基本技能,也存下了一笔钱,希望保证即使双亲离世,儿子不工作也足够养活自己。但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即使诚诚通过多年训练已经可以自己泡速食面,买东西吃,但是复杂的问题都难以处理,特别是人际关系。有时候他被别人欺负,倘若别人先告状,诚诚一害怕就会承认是自己的错。

  这样的事例数次发生,李燕很担忧,孤独症的孩子都单纯老实,即使生活上能够基本自理,也难以面对社会复杂的人情世故,难以分辨善恶好坏,很容易被人欺骗、利用甚至侵害。

  “危险的”17岁孤独症少年

  张女士的儿子小蚁今年17岁,四岁半时被确诊患有孤独症。

  张女士的记忆中有无数这样情景:儿子拼命想表达什么但却说不出来,旁人也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抓着旁人的手不放,有时候一抓就是二十多分钟,还用力抓自己的头发。

  小蚁在特殊学校学习时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当别的小朋友不能理解他的时候他就会抓住别人,而对方也会抓他咬他,因此他的胳膊上总是伤痕累累。

  张女士坦言小蚁恢复得并不好,对于他人、对于自己都存在危险。小蚁的未来是她最担忧的问题,当父母都去世后,不知他能何去何从。

  由于孤独症患者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将他送进存在智障、脑瘫等患者的托养机构,那他就会模仿他们走路的样子、面部的表情,甚至也会学着流口水。但如果送进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又可能会影响甚至伤害到那里的正常老人。

  弟弟为照顾姐姐而出生

  谢女士的女儿嘉敏今年20岁,从特殊学校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

  现在她在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的“梦工场”做事,平时可以呆着打发时间,也可以参加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手工制作芯片、灯具等。这些手工制作的物品可能被拿去义卖,她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赚一点点钱,但还根本谈不上养活自己。

  扬爱家长俱乐部还经常会搞一些联谊活动,“梦工场”的艺术团会组织一些表演,嘉敏就很喜欢做“手语操”,很爱舞台。

  20岁的嘉敏不懂得恋爱和婚姻的意义。作为母亲,谢女士当然希望女儿的未来有人照顾,但她又很担心结婚后生活质量不好,生下的孩子即使没有遗传,也会受到母亲的精神状况影响。

  8岁的弟弟是为了嘉敏才出生的。从小他就懂得了自己的使命。“以后我就是要养姐姐的。”他总是说。

  “如果她走在我们前面还好,走在后面的话,最辛苦的就是她弟弟了。”谢女士说。

  孤独症患者被诗意地冠名“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但真正面临的却是残酷的现实:被称为“残疾之王”的孤独症目前尚无措施可根治,即使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与教育,也仅有约10%的孤独症患者能够回归主流社会,成年后独立生活和工作。

  挑战他们的是终生的问题,但目前对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机制却明显“断代”,针对成年孤独症患者群体的保障措施严重匮乏。照顾一个孤独症患者,往往要倾两代人之力,成为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

  我国的孤独症诊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者步入青年、中年并必将进入老年,成年孤独症患者的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孤独症患者家庭以及业内人士呼吁,建立“社区托养+就业”的保障体系,或可免除千万孤独症患者父母的后顾之忧,或可避免类似“智障包身工”悲剧的重演。

 

加入收藏
Tag: 自闭症母亲 自闭症 孤独症
上一篇:给自闭症母亲的你!
下一篇:对自闭症家庭的真实采访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brightcloud88个人记事(18)化悲愤为力量吧
  • 母亲为儿子成为"孤独症"教师
  • 您了解自闭症吗
  • ann的个人记事(6)
  • 学生与学校该谁适应谁,孤独症孩子上学难
  • 走过自闭症的绝望谷
  • IEP的理念与其问题
  • AndyShen个人记事(2)
  • 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漂亮妈妈”
  • 是当袋鼠妈妈还是让小鬼当家?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