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孩子第一声爸爸让他两行热泪
开学了,学龄儿童都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走进课堂,开始全新的生活。然而,“小宝”、“迪迪”、“童童”等患自闭症的特殊孩子,他们囿于孤独的自我世界,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到学校学习也成了他们父母的奢望———
缓学背后的隐情
小宝的爸爸连做梦都在想着小宝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走进课堂,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听课、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当两个月前,片区所属的小学派老师上门摸底了解孩子情况时,小宝的爸爸却将小宝藏了起来。因为,他害怕老师发现小宝和其他的六岁儿童有差异,更害怕这种差异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当老师查对完户口簿后说道:“小孩子满六周岁了吧,该送去上小学了。”小宝爸爸听到这句话,心都揪紧了,眼泪开始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但还是强忍住了,从嘴角艰难地挤出一丝笑容说:“小宝是8月底出生的,小男孩比较调皮,打算晚一年送去上学,可能会更好些。”老师带着疑惑的神情走了,小宝的爸爸关起门来泪流满面,因为老师的问话,深深地触到了这位父亲的痛处。
确诊为重度儿童孤独症
“孩子,你的灵魂、思想究竟去了哪?为什么对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视而不见?”
发现小宝的异样是在他快到2周岁的时候,他只和自己玩,连父母都视为陌生人;当别的同龄孩子会背唐诗时,他却没有语言;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在大街上常迎着汽车跑;他有暴力和自残倾向,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或撞墙;他喜欢摆弄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不到五分钟刚刚收拾过的房间就变得一片狼藉……种种迹象让小宝的父母开始怀疑孩子有毛病。
“刚开始我们以为他的听力或是某个器官有问题,带着孩子看遍了省内外的大医院,从内科到外科,做了脑电图、心电图、微量元素测量等测试,小宝每样指标基本正常。“怎么都查不出结果,一些医生甚至说‘男孩子无非发育得晚一点、迟些说话也没关系。孩子好好的,干吗非要查出有病你才甘心?’”小宝爸爸说。
求医无门的尴尬,让小宝家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找到病根,小宝的父母开始了漫漫求医路。
小宝多年的病历足有一沓厚。“全国的各大医院几乎都走遍了,专家看了几十个。”小宝爸爸说。
终于,在小宝3周岁半的时候,广州儿科专家给小宝确诊———重度儿童孤独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闭症。
第一声“爸爸”让他落泪
知道了病因,小宝的爸妈开始上网查资料,四处搜索康复培训机构,因为自闭症早一天介入治疗,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2004年春节刚过,爸妈就带着小宝来到青岛接受训练,这里有一家全国闻名的自闭症康复中心。将母子俩安顿下来,小宝的爸爸就急忙赶回福州上班,因为小宝所需的高额治疗费也不允许他放弃工作。
呆在康复中心的最初的两个月里,小宝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倒是让他产生了不安的恐惧,还时常哭闹。小宝爸爸只能通过长途电话关注着儿子的进展,他决定五一节过后再请假过去看儿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宝的妈妈开始焦灼不安,她多么希望小宝能够在爸爸来看他的时候亲自喊一声“爸爸”啊!
“爸———爸———小宝,看这里;爸———爸———看这里……”小宝妈握着儿子的手,一遍遍教他发声。眼睛则紧盯着小宝,不时地用命令的语气让小宝看自己,并不断把小宝的手放在自己的嘴上,让他感觉到发声时口中的气流。当小宝勉强发出含糊的“巴———巴”的声音时,小宝妈马上大声说“小宝真聪明、小宝真棒”,然后将一根甜甜的棒棒糖塞进他的嘴里。这样的训练每天要反复进行上千遍,当小宝终于能够清晰发出“爸”的单音时,已经整整过了一个月。
5月23日,小宝爸爸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当他举着小宝最喜欢的棒棒糖出现在儿子面前时,小宝突然两只眼睛亮亮地看着站在门口的父亲,笑呵呵地冲着他叫了一声“爸爸”。小宝爸爸惊呆了,孩子终于主动发出信号了!
那天,他和妻子像两个孩子似的又哭又笑。那一刻,他们觉得所有的绝望、艰辛都随着那声“爸爸”消逝了,因为,他们又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