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家长若水”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要接受数年甚至十多年的训练,尤其是重度孤独症儿童,能够康复好的并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些做法似乎和我们中国的“道”有点相悖,具体有三点值得研究:
一、 训练方向值得研究
有些孤独症儿童长大成人之后,之所以能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是因为他们出现了精神问题,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攻击他人、破坏公私财物。因此训练训孤独症儿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精神问题,也就是情绪问题,只有在解决情绪问题的同时兼顾其它训练,才是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正确方向。只要把孩子情绪也就是精神问题调理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它能力也会慢慢好起来;恰恰相反现在机构、家长都把训练的主攻方向都放在认知和能力上了,忽略了孩子情绪精神上的培养。机构、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如何,千篇一律什么感统、听统、认知、手工、精细等等等等,每天的训练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在这种模式下训练即使有些成效,但不会持久,到青春期以后很多孩子精神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搞的家里外头都不得安生,所有的训练成果都会付于东流,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此训练孤独症儿童应该以锻炼身体为主、以玩耍为主、以培养情感精神为主;以学习认知、培养智能为辅。
二、 训练方法值得研究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学龄前和学龄后,对学龄前的儿童完全以玩为主,而且是孩子想玩什么就让他玩什么,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学龄后的孩子大部分时间也要用在运动上、户外活动上,而且主要根据孩子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活动,剩下一小部分时间安排我们大人想让孩子干的事情,而且是引导孩子去做。
现在的机构和家长,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其自然地训练孩子,大多数采取强制性的方法,完全按着机构、家长好恶来安排训练内容,孩子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就采取加课延长时间,来达到目的。
更有甚者体罚、打骂、粗暴地强迫孩子训练。孩子不但没有丝毫快乐而言,而且被弄得疲惫不堪,有些孩子或被刺激的更加暴躁、或被压抑的情感更加麻木冷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同样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精神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不管他学到多少东西和本领,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没有办法只好锁到家里或送到疯人院里。
客观地说孤独症儿童到了青春期大多数都会出现精神问题或是狂暴不羁或是抑郁寡欢,使其不能正常生活,不能融入社会。但是我们的训练方向正确、方法要是得当——让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的熏陶、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在运动中、在游戏当中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规范孩子的行为准则。在快乐的运动、游戏中能够消耗掉大脑里面的不良细胞、就能大大地消除孩子的戾气、改善孩子的精神状态,增强活力和各种能力。成人后虽然仍有某些孤独症的痕迹,但他们的行为已经不能再构成对家庭和社会的威胁了,基本可以过上常人的生活。
因此,重度孤独症儿童除特殊情况外,不要过早(一两岁)把孩子送进机构。让孩子在家里吃好、喝好、玩好,把孩子的身体素质调理好、情绪调理好,孩子可以听从指令,五岁之前能达到这个程度,五岁以后再送机构,孩子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他们也能配合老师,效果会更好一些。青春期之前在孩子的情绪正常的情况下,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行为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训练就是成功的。训练孤独症儿童说容易也容易,说白了就是哄孩子,没有高科技,只要把孩子哄好了就行;说难真是难如登天,带好一个重度孤独症需要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没有数年或十几年功夫是办不到的。
古人说:“大道似水”我们家长要象水一样不舍昼夜地滋润孩子的心田、象水一样包容孩子的缺点、象水一样荡滴孩子的戾气、用水滴穿石的功夫培养孩子的各种行为和能力。让孩子始终处在轻松快乐的教育训练环境之中,这就是快乐疗法。让孩子在青春期之前能服从指令、能接受教育、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就不算晚,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大有希望的。
这仅是个人的一点体会欢迎专家学者、教师、家长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