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闭症家长的几种心态,您有吗?
导读:家长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自闭症儿童由于其自身的障碍,因此父母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良好的心态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发展。
心态一(隐瞒实情):有些家长当自己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应该怎样去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同事,熟人,社区里的邻居。“因为这个原因,人们肯定会看不起我们了,也不愿意和我们往来了。”他们这样猜测着,担心着,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对于家庭外的人隐瞒着自己孩子的实情,生怕别人一旦知晓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而最受影响的是孩子,孩子在父母刻意隐瞒中失去了外界的空间,与世隔绝(唯一能接触到的是家长,唯一能接触的环境是家庭)。试想,这样下去,即使是一个正常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个人发展上也会受到压制的,何况是孤独症儿童?
心态二(过分溺爱):这种心态的家长,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疼孩子,过分替孩子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幸,今后要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于是全盘包办,即使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家长都采取顺从的态度,只想让孩子高兴。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害了孩子,可能会促使异常行为表现继续下去,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症状加重,脾气变坏,行为更不正常。原本用科学训练方法可以矫正的不良行为,也在家长顺从和过分溺爱下被强化了。事实上,当您的孩子被确认为孤独症后,家长为自己可爱的宝宝感到不幸是正常的。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走向社会,会一个人去面对生存问题。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如果真为孩子好,疼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要去积极翻阅有关书刊,咨询有关专家,用科学的训练去矫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去化解孩子心理上、行为上的障碍。
心态三(过分心急):具这样心态的家长,当得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急如焚,很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快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能尽早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位外地来京的家长,她说:“我在家每天都坚持对孩子训练很长时间,天天都训练,怎么一年多了就是不见效呢?”具体一问才清楚,这位母亲训练的方式是吃饭也训,坐姿也训,走路也训,。。。。。。随时随地都让孩子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内,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就又会不高兴,让自己做这做那了,这样一来,孩子心理恐惧加剧,对周围事物更不感兴趣了。随之而来的脾气也大了,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吵大闹。
心态四(无谓攀比):这一类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了,但内心仍不甘心。家长付出全部心血,可就是看不到自己孩子有丝毫的进步,事实上,他们的孩子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是当有人这样如实告其家长时,这些家长就会举出几个和自己孩子同年龄的正常孩子来对比,怎么比就是距离太远,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好。这类家长就是没有正视自己的孩子,没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待孤独症儿童,不可过分放纵,也不可过分期望高,拿一个患病的孩子同正常孩子比本身就不公平。如果再这样对比下去,只能造成家长和孩子都失去希望和信心。
心态五( 超脱型):他们同样认为孩子是不幸的,自己有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幸的。但不同的是他们对待不幸的态度。是用一种超越常人的态度,把不幸化为有幸,把悲伤化为快乐,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创造幸福。有一位孤独症的母亲这样说道:“幸福是靠自己去创造的,用心去体会、去发现,你就会感受到更多幸福。”她说她听到孩子每一次呼唤她语气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呼唤中给她带来不同的快乐。当孩子犯错误时,看到妈妈就会用一种渴求妈妈原谅的语气,孩子有困难时就会用一种求助的语气呼唤妈妈。妈妈感受着这份美好,用心体会着身为母亲的快乐。同时,她也在用心体会,感受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孩子每一细微进步,她认为这是一种快乐。
自闭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提醒大家,作为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得了自闭症之后伤心和悲痛是难免的,但在悲痛之后要及时走出阴霾,勇敢的面对现实,及时治疗,及时干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孩子和家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