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语言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水平差异很大,有些一句话也不会讲,有些讲得很好。即便讲得很好,也跟正常人不一样,其特点是:(1)自我中心,或自言自语;(2)模仿语言;(3)“表面语言”;(4)你我他不分。
语言有两大功能,一是“独白”,二是对话。这两种功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人“独白”的能力很好,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能够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但对话的能力很差,跟他聊天会让人觉得非常乏味;有的人对话的能力很好,是非常好的聊天对象,但不能连贯地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有的人在台上侃侃而谈,下了台就没话了;有的人在台下谈笑风生,上了台却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通常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指的是“独白”的功能。语言和思维具有类似的结构,互相对应。有的人甚至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语言是外化的思维或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化的、无声的语言或“内部语言”。不过,也有人认为,语言和思维虽然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但毕竟是两回事,证据是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和非思维的语言。
非语言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等,它们先于语言而存在,所以也称“前语言”的思维。小孩子通常在一周岁左右开始说话,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具有思维能力,这就是前语言的思维;有些孤独症患儿一直不会说话,但是他们有简单的思维活动,这也是前语言的思维。
非思维的语言是指在正式学会说话之前的“呀呀学语”,也称“前思维”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是不连贯,不完整,随意性很强,只有自己和最亲近的人才能听得懂。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就是如此。
通常所说“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指的是对话的功能。对话的特点是“你一言我一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互为因果,交互影响,这也是“交往”的本义。“独白”所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对话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互动共同讲述一个故事。“独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对话是“去中心”、无中心的。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是“独白”式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善于“你一言我一语”式的对话。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经常会“前言不搭后语”,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说明他们不会根据语境来调整自己,不会顺应别人的思路,只会“自言自语”。
传统语言学把语音、语词(语义)、语法视为语言的三大要素,后来又增加了“语用”。所谓“语用”主要就是指语言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运用。“独白”不涉及“语用”,只要发音准确、用词得当、语法正确就行了。孤独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于“语用”。
对话是情境性的,许多内容不一定都要说出来,用表情和动作(比划和指点)加上代词来表达就可以了。所以,代词的使用在对话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孤独症儿童不善于对话,在代词的使用方面也存在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不会正确使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当别人对他说“‘你’怎么怎么”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你”,以后就用“你”指称自己,肚子饿了不说“我饿了”而说“你饿了”。有的孩子知道这是错的,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干脆不用代词,全用实名。有些孩子甚至连指示代词“这个”也不会用,当家长指着凳子告诉他“这个是凳子”时,他记住了“‘这个’是凳子”,下次指着桌子问他“这个是什么”,他就回答“这个是凳子”,因为他以为“这个”就是凳子的意思。
有人把上述情况称为“模仿语言”,意思是说,孤独症孩子记住了发音而并不理解其含义。他们记忆力很好,能够背诗,喜欢背广告,擅长记路牌,有的甚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水平。但是,他们的联想能力很差,不会融会贯通,不会举一反三,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他们对语言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都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
模仿语言分两种,一种是即刻模仿,例如跟着电视念广告词,人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也说“你叫什么名字”。另一种是延时模仿,就是把过去听过的句子背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地转移话题。其实不是转移话题,而是突然想起了那句话,而且也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触景生情。此时此刻的某种外界刺激或生理状态激活了某种记忆,那句话跟这个记忆是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