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行为管理策略及治疗-理解指令
目标:
1.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2.使学生能服从指令。
3.能运用指令控制并减少学生的破坏行为。
4.把训练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
5.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例如,在老师要求学生把远处的物体拿给自己时,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
6.延长学生从事相关任务的时间。
7.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8.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程序:
开始时,要利用在“非语言模仿”中已经教过的动作来训练学生理解指令。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做某个动作,而不是说“这样做”。首先,要利用学生能在座位上完成的动作训练学生理解指令;然后,让献身个在房间和家里的不同位置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动作,要逐渐加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次帮助学生理解指令。
逐渐减少用示范进行的提示,使学生只根据谚语指令完成动作。随着学生的进步,应该提高指令的复杂性,加大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监控学生完成动作时不要太显眼。
随着学生注意力的增强,教师可以向他发出有多个步骤的指令。开始时,任务要简单,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执行指令。逐渐提高动作的复杂性,同时提高完成动作的时间要求。
提示:
运用身体引导或示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逐渐减少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动作。
入门标准:
学生能模仿几个动作。
掌握的标准:
在没有得到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十次能有八次根据老师的指令正确完成动作,并且至少应在另一位老师那里也能做到这一点。
第一阶段:
有背景线索的指令。把球放在桌上,对学生说:“把球给我。”把椅子放到门口,对学生说:“请开门(或请关门)。”把物体放在地板上,对学生说:“拿(物体)。”拿出积木,对学生说:“请搭积木。”在学生根据指令完成两个动作之后,老师拿出与这两个指令有关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辨,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二阶段:
操作物体。向学生发出用特定物体做特定动作的两个指令。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指令完成动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能识别同一物体。例如,在“理解物体名称”课程中,指令为“摸(物体)”。
第三阶段: 完成照片或图片上的动作。这适用于理解第二阶段的指令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能理解第二阶段的指令,就可跳过这一阶段,或者以后再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给学生看图片或照片,并对他说:“做这个动作!”也可以让学生看挂图,然后要求他完成挂图所示的一系列动作。
1.完成一个动作。
2.依次完成两个动作。
3.依次完成三个动作
4.依次完成一连串动作。
第四阶段:
学生坐在座位上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根据指令完成第二阶段中的五个动作,就可以开始这一阶段的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坐在座位并根据指令完成一些简单动作。
请注意:孩子站起来时,喜欢别人拥抱他。不过,不要在学生站气力后马上拥抱他,否则他会混淆“站起来”的含义。
第五阶段:
假装动作。
第六阶段:
言语指令——在同一房间内离开座位进行训练。如果学生能根据指令完成第四阶段中的五个动作,就可以开始这一阶段的训练。
第七阶段:
去另一个房间再回到原地。如果学生能根据指令完成第六阶段中的五个动作,就可以开始这一阶段的训练,但他必须首先学会家里各个场所的名称。例如,去厨房后再回来。
第八阶段:
去另一个房间完成一个动作后再回到原地。如果学生能根据指令完成第七阶段中的五个动作,就可以开始这一阶段的训练。例如,到厨房去拿一个杯子再回来。
第九阶段:
说和做。训练学生区分要求他“说”的指令和要求他“做”的指令。
第十阶段:
两步指令。如果学生能根据指令完成第二、第四和第六阶段中的任何二十个动作,就可以把相关指令结合起来,向学生发出包含两个步骤的指令,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一开始,要训练学生根据有关背景线索的两步指令完成操纵物体的动作,因为这最简单。要逐步减少指令中的背景线索。然后,再训练学生根据两步指令完成躯体动作。两步指令要一学生已经理解的一步指令为基础,要求学生先完成第一个动作,在学生完成第一个动作之后,再要求学生完成第而个动作。要逐渐缩短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后使学生能根据整个两步指令正确完成这两个动作/。如果学生必须要得到提示才会做第二个动作,就可以用“接着做”之类的非特异性提示。
第十一阶段:
三步指令。如果学生在第十阶段的反应正确率达90%,就可以训练他理解包含三个步骤的指令。该方法和第十阶段一样。
第十二阶段:
附有条件的指令。这是一种高级技能。教学生听指令并判断是否适用于他。首先,要确认学生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并能回答与这些概念有关的“是与否”的问题(例如,“你是男孩吗?”)。
参阅:
这一课程一开始所教的许多动作都应是学生在“非语言模仿”课程中已经学会了的。理解指令是学生根据指令“完成任务”和进行“观察学习”的基础。培养想象力的课程也有一部分与理解并服从言语指令有关。在“否定”这一课程中,已经教过“不要(做某事)”这一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