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行为训练
儿童时期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意识的绝好机会。
根据儿童期孩子的心身发展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训练:
1.配合感觉机能的迅速发展,全面丰富感觉刺激发展神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
脑细胞开始的增殖主要涉及遗传因素,但早期感觉经验可以改变不受遗传控制的微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应经常抱婴儿出外,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听小鸟、动物的叫声、听人的谈话。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也可以听听早教磁带、音乐等。在婴儿的小床边挂置各种色彩鲜明的吹塑玩具、汽球等(但不要离孩子眼睛太近,并要隔一段时间,换一些新的玩具),可以每天让孩子立姿看些美丽的图画、挂历或商场的厨窗、街上的广告等,并有声有色地给孩子讲解。让孩子面对面看着成人表情和口形与成人“交谈”。常使孩子品尝饭菜水果的不同味道、及时补充蛋、奶、水果汁、蔬菜汁、鱼、肉等。食前有意让孩子嗅到各种香味。多领孩子接受阳光沐浴、闻沁人心脾的花草芬芳、观自然的蓝天绿树、听鸟语虫鸣、触摸各种无危险的物质。对一岁内孩子在醒觉时,抱起他拍拍摇摇、轻轻抚摸他的皮肤。对会走以后的孩子,可以带他到没有危险的各种地方,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感知、扩大认识领域。
所有这些作法是为增加对各种刺激的感受,使机体有丰富的早期感觉经验,随着各种感觉机能的迅速成熟,使孩子学会通过各种感觉综合认识事物。这有助于将来对人对事物的全面准确的认识理解,也可以避免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2.以言语训练为先导,促进智能的全面发展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婴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关于儿童语言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苏联学者认为:对儿童越注意,儿童听到周围人的言语越多,第二信号系统方面的暂时联系发展得越快。因此父母要常与孩子讲话。一般是从婴儿3、4个月开始,教孩子发音、逐步增加到称呼、问候等各种单词,然后教一个名词(或代词)加一个动词的简单句,如“宝宝吃”、“小猫跑”等,再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慢慢增加难度。可以选儿童感兴趣又压韵的儿歌、小诗等教孩子。也可以讲小故事。可以利用“催眠记忆法”在孩子睡前的浅睡眠时期,缓缓输入与他生活相关的各种词汇。也可以在婴儿醒觉时让他看到大人的口型,慢慢引起孩子对谈话的兴趣。应该从开始就象孩子懂事那样与他常说话。但切忌说得太多、太难。避免孩子失去兴趣,甚至导致口吃。一个较早掌握语言的孩子,其思维活动和整个心智都会得到促进。
3.注意婴儿情绪和性格的培养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从胎内就逐步建立。这种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如果2岁以内的孩子因母亲工作太忙或出国、调工作等原因没能建立起母子依恋,父母一定设法使其尽快弥补,如到3岁仍未建立这种依恋,就可能造成儿童情感或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障碍。另外,对婴儿充满好奇的“危险”举动或表现出的“不听话”,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恰当的引导。一定不要吓唬孩子;更不要打骂。对孩子不小心摔倒或擦破皮流血,家长都不要表现出紧张。可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告诉他涂一点药水就会好的,以后多注意就行。这样孩子将来遇到其它困难挫折也不会惊慌、紧张。对婴儿学说话时偶尔接触到骂人等脏话,觉得说着好玩时,家长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可以严肃地告诉他这样不好,并很快转移孩子的注意,逐渐“淡化”。以免因父母的暴跳如雷,反而对孩子的这类不良行为形成了强化。
4.婴幼儿的学习形式是玩 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因为婴幼儿时期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尚未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又有极强的好奇心。这时只能通过发展较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思维来认识他周围的世界,不断发展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事实上成人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正是在积累了大量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儿童教育家告诉我们:玩是儿童的天职。小时候没有充分玩过的孩子,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包括现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也被专家归因为:主要是都市化和小家庭的现代生活模式剥夺了孩子与同龄孩子一起下水、上树、玩沙子、和泥等接近自然的游戏才导致的。
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寓教于玩。当孩子有兴趣在户外摸爬追打的时候,可以引导或带领他们玩些有利于肢体双侧协调运动、锻炼平衡和灵活性的活动。对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基本游戏及规则之后,尽可能放手让他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会有许多想象、创造。通过游戏,孩子能在自然的情况下充分发展智力,同时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相互谦让、学习共同遵守规则……,这些都是将来接触社会时必须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有充分的玩的机会,可以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各种训练。同时对预防某些心身障碍和心理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以成人的学习形式来教儿童,只能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逆反,导致不爱学习。
5.婴儿期的培训要与胎教衔接 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经过胎教训练。因此生后的教育要注意与胎教的连续性问题。再好的胎教训练,如果没有出生后的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逐渐消退。
对婴儿的早期教育同样要根据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及本体平衡觉的迅速发展,给予足够的相应刺激。如常听孩子在胎内已熟悉的胎教音乐。经常重复胎儿时的亲子对话内容,并不断更新内容。双手扶着孩子腋下助其跳起或做“散步”,以巩固“宫内散步”,可以使生后无意识的踏步,尽早转为皮层的、有意识的踏步行为。而这些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后不断强化,不久就会消退了。所以胎教的效果要巩固,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具体做时,父母也不必很紧张、很累。只要在带孩子玩时有目的的做就可以。
6.父母身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好象一架摄像机,把父母的言行都一一记录在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放映”出来。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主动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想让孩子将来豁达开朗,自己就不能斤斤计较、对人尖酸刻薄。要让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先得做出榜样。心理咨询中常见有些来反应孩子紧张、焦虑的家长,表现得比孩子更加紧张。因此,对模仿力强、暗示性也高的幼儿进行早期培训,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包括互敬互爱、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言行一致、父母态度的一致、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积极进取、勤奋、热情等都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表率。而父母互相猜疑、怨恨、吵架甚至离异,将给孩子的幼小心灵投下阴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7.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幼儿期的情感与婴儿期接近,具有易变性特点,不善于自己调节。但随年龄的增长,在幼儿晚期已经发展起一定的控制能力,并出现了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因此幼儿期的情感发展是随环境和教育发生着迅速改变的。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崇拜英雄、欣赏美的东西。这时候父母通过引起幼儿情感体验的事物因势利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和稳定的情节。幼儿期也是人一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一些不良的环境因素或父母的教育失误,都可能形成某些情节,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或造成一生的不幸。首先,父母会发现,3岁以后孩子就出现了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事、心理学上称之“第一反抗期”。这时家长不可对孩子强行治“倔劲”,以免形成“逆反”。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实践。同时给予必要指导。在孩子因没经验或不小心弄错、弄坏了事情时,要给予宽慰,鼓励他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实践。当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时,要及时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为同情接近一个没朋友的小孩而被其他孩子孤立时,要肯定他善良的同情心,同时教他一些方法,使之既不失老朋友,也结交新朋友。幼儿园的孩子有时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说话与事实不符。这时不要轻易说孩子“说瞎话”“撒谎”。那样有碍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有时孩子也会把别的孩子或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因为他们对所有制观念还没有明确的理解。出现这类事一定要及时教育,态度要平静、严肃,晓之以理。很快孩子就会明白道理。现在的独生子女智力水平一般都较高。但由于缺少同龄孩子的密切交往,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多积累交往经验。这对以后适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