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说话磕磕绊绊
两岁左右的孩子说话总免不了磕磕绊绊,父母对宝贝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到位也能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最大限度的宽容态度。的确,这时的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掌握的词汇却很少,情急之中语言不连贯是很自然的。但如果孩子4岁以后甚至到了上学年龄说话仍旧断断续续——或说出一个字后还要延长这个字的发音时间,或每一个字重复多次后才能说出第二、第三个字,有时急得满脸通红还不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意图,家长就该对他的这种现象特别关注了,因为孩子极有可能得了口吃的毛病,最好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口吃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言语节奏节律异常。在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中,它连同多动症、智力低下、焦虑、紧张、学习困难、睡眠问题、抽动症等居于前8位。患这种病的儿童中,男孩比女孩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5岁前发病。
一些专家将口吃分为短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一般幼儿在学说话中出现的口吃,几个月就可以被纠正过来,称为短暂性口吃;3至6岁儿童发生的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掌握词汇量的增加,一部分孩子的“结巴”现象能逐渐消失的,称为良性口吃;但如果7岁以后的孩子说话时第一个字重复,有时轻,有时重,字音拖得很长又不清楚,往往还借助面部和肢体动作来帮助说话,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永久性口吃,很难治愈。所以,对孩子的口吃现象要早发现、早治疗。
断定孩子口吃的依据
5岁的辉辉最近几个月以来说话总是时快时慢,很不流畅,出现单句或单词重复停顿,说每句话第一个字后就会有个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一个字的发音,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都要费一番周折、说一句话要打几次“磕绊儿”,有几个固定的词发音不清,甚至不敢说。因为不能很快让他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辉辉显得比较急躁,但心里越急,话就越说不好。妈妈说,近来辉辉的脾气变大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管益杰说,辉辉的表现有明显的口吃征兆,家长对此不可掉以轻心。相对于其他一些心理疾病,口吃是比较直观、也比较容易确诊的。但是由于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口吃是一种病,以为等孩子长大了会不治自愈,没有及时、主动带孩子就医的意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使“结巴”变成了习惯,终身难以矫治。因而口吃患儿在我国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对孩子来说,口吃的危害性不仅仅限于“说话不利落”本身,它很自然地延伸出孩子身上其他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由于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孩子很容易失去自信,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长期的改善,极有可能形成自卑、孤僻、退缩、内向的性格,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未来自身的发展。
哪些因素导致口吃
孩子的口吃行为往往是其心理、生理和周围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
对孩子要求一步到位。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父母的心态比较急,希望宝贝能一下子说好,一旦发音不准、咬字不清楚或句子不连贯便急于纠正,不惜打断孩子,这无疑是给幼小的心灵加压。久而久之,孩子一讲话就会产生怕说错的心理,结果越怕越错,导致口吃。
家庭气氛紧张。突然或持续的惊吓,父母严厉的惩罚、打骂、强烈的精神刺激,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温暖,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认为,孩子在7岁前家庭关系不和睦,长期处于恐惧、焦虑、愤怒、紧张情绪之中,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口吃;成人一次的家庭冲突就有可能让孩子“失语”。
环境改变。某些刚刚入学的孩子容易出现口吃现象。原因是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有可能出现紧张心理。再加上他平时语言积累较少,面对学习压力特别是语言学习的负担,父母没能及时以有效的方法缓解他的精神压力,孩子就容易出现思维“断线”,说不出流利的语句。
性格内向。有些孩子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在不得不说话的时候时常表现出心虚,怕说错话或过于注意自己的发音,以致神经过度紧张,在与人交流时便会出现口吃。
模仿他人。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好玩儿,善于模仿,听到别的孩子说话结巴也跟着学。口吃的“传染性”很强,极容易在模仿中学会,但改掉就不那么简单了。
神经系统发育不良或疾病。人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中枢神经有关。如果孩子的语言中枢神经发育不好,或者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有可能使大脑皮质功能活动性降低,容易导致神经过度紧张,再加上孩子情绪不稳定,有时神经特别脆弱,有时特别兴奋,这对于处在学习语言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可能造成口吃。
遗传因素。口吃与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语言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治疗口吃也有敏感期
口吃的康复有其时间性,6岁前治疗效果最好。因此,一旦孩子出现持续的口吃现象达半年之久,家长就该带孩子到医院查一查了。一般来说,对口吃采用综合性治疗效果比较好。
从“根儿”上杜绝口吃。有的孩子听到别人说话结结巴巴觉得好玩儿也跟着学。爸爸妈妈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模仿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纠正他的语言毛病,让孩子明白那是不好的行为,是一种病态。
让孩子彻底放松。如果孩子说:“妈、妈、妈妈,我、我想出去玩儿……”,你是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宝贝儿,别着急,慢慢说。”,还是大声训斥孩子:“怎么又结巴了?再说一遍、说连贯了!”或者“你再这样说话我就把你关到门外边去!”其实,这样的强调、纠正、嘲笑或恐吓往往适得其反,它对孩子是一种负强化,同时也制造了紧张空气。要改变孩子的口吃状况,首先要帮孩子消除内心的顾虑、使情绪彻底放松才能有明显的效果。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欠缺多安慰、多鼓励,有一点点好就要夸,必要时也可给些小奖励。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就等于看到了希望,自信心也就增加了。父母还要和周围的人沟通,以便他们不过分注意孩子说话的缺陷,就当没这回事一样。如此,孩子在外人面前说话也就不容易紧张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孩子说话时,家长不要事先打“预防针”,如说“别紧张”、“慢点说”、“再轻松些”一类的话。这样反倒助长了孩子紧张心理,等于提醒孩子时刻记着“说话中存在的问题”,以致说话连连“卡壳”。
感受节奏。平时和孩子聊天时,不妨在孩子的身上或者手心上有节奏地轻轻拍打,还可以教孩子练习发辅音、四声;多听一些配乐散文、故事,目的是让他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和语言的韵律美,掌握说话时的抑扬顿挫。
语言训练天天做。矫正口吃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中,创造机会多让孩子开口慢慢说话,一字一句说清楚。告诉他,说话时降低音量,说出的话会比较好听。当孩子说短语时,父母应耐心地给他示范:缓慢地、轻轻地说出第一个字,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要有节奏地发音,恢复语言的正常节律,因为口吃的孩子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口吃势必发生,因此这是一个关键。另外,引导他多唱歌,或者找些孩子喜欢的儿歌亲子共读、启发孩子讲故事或复述自己一天中愉快的事,锻炼说话连贯以利纠正口吃。
借助游戏。孩子在玩的时候心态是最放松的。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共同游戏的时间,边玩边说,而且尽量诱导孩子多说。这时他的注意力放在动作上,不太为自己的语言有没有错误担心,也能有效地缓解口吃现象。
药物治疗。如果经过多种方法矫治,都不能使孩子的口吃情况得到缓解,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如安定类、抗焦虑类、抗抑郁类等药物来配合治疗。
(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管益杰/专家指导 陈若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