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闭症孩子从“鹦鹉学舌”到有“功能性语言”的8个干预技巧
很多孩子的仿说是纯粹无意义的“鹦鹉学舌”,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仿说的语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具体交流功能,有什么存在意义。一些家长也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填鸭式学习掌握词汇,却不知孩子根本不懂如何正确运用。在孩子仿说的道路上,家长如何因势利导,正确进行干预,让孩子从单纯的仿说到语言认知。现在由马凌冬老师来具体支招讲述。
马凌冬:美国应用行为分析师执照 (BCBA),是LACare 认定的美国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者。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工作多年,在美国洛杉矶地区长期为亚裔家长和儿童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国内自闭症机构和家长提供咨询和培训。
在一次接受电台的采访中,主持人问天宝:“你在书里描述自己曾经是个录音机,有些话你需要来回来去地说上很多遍。从录音机到现在拥有这么棒的口才,你是怎样做的?”
天宝回答说:“首先我在硬盘里储存了很多的词汇,然后把他们重新排列组合,慢慢地我听起来就不太像录音机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她的话大大鼓励了正在对孩子的仿说行为感到绝望的家长们。
之前的文章《 孩子“鹦鹉学舌”家长应该怎么办?》介绍了仿说行为背后的几种常见原因,我们把这些原因归为两大类:情绪与感统的失调和语言能力的不足。这篇讲一下在从仿说到功能性语言的路途中,我们如何因势利导,进行干预。
【情感与感统的失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比如跑步,涂鸦,工作间隙听音乐,都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自闭症孩子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果不打扰别人,不用给予干预。但是如果到了吸引别人眼球的程度,比如不分场合地放声歌唱,或者行为不安全,比如自我伤害,那么我们需要寻找替代的调节方法。
自我调节是一切自闭症干预的基础,这个课题很广,无法在一篇文章中概括。这里要提醒的是,家长的自我调节不容忽视。因为家长面对压力的反应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反应。
比如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轮胎坏了,只能把车先靠边停下。这时候如果家长表现得冷静,积极解决问题,跟孩子解释情况并且安慰他,孩子就会比较平静;相反,如果家长自己很慌乱,恐惧,甚至气愤,孩子也很可能处在崩溃的边缘了。
【语言能力不足】
关于仿说,我请教过资深语言治疗师Margaret Briggs, 她解释仿说跟自闭症孩子习惯对语言进行“整体处理”有关,也就是在不理解每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先囫囵吞枣地整体记下来。
一般孩子连词与词之间的界限在哪儿都还没搞清楚,更不要提明白意思了。不懂没关系,先存着,等我需要“说话”了,再一股脑地给抛出去。
像天宝描述的,他们用这种整体处理语言的方法积累素材,包括语法、词汇和对语言的回应等,为以后建立自发语言做准备。
仿说的问题目前没有一个神奇的干预程序可以解决,但是有些技巧可以借鉴:
1、先破再立
首先把大段仿说的语言分解成小块,增强理解,然后重新组合。
比如孩子不停说“打开柜子拿出饼干打开抽屉拿出勺子“,家长需要分别演示每个步骤:
“打开柜子”,
“拿出饼干”,
“打开抽屉”,
“拿出勺子”,
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帮助孩子理解。
之后还可以把物品换位,再次排列组合,确保孩子的理解正确,比如改成“打开抽屉,拿出饼干;打开柜子,拿出勺子”等等。
2、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增加理解力
通过照片,实物,录像等渠道,只有理解力增强了,孩子才能建立自然语言。比如理解颜色,可以用实物和文字来辅助:
不少家长已经是自制视频的高手。好莱坞明星 Jenny McCarthy 为了支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拍了系列视频,帮助了不少家庭。近来不少明星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积极倡导公众对自闭症的意识。这位明星妈妈多走了一步,让人佩服。
3、遵守“少即是多“的原则
多鼓励结构简单的功能性的语言。哪怕语法不对,磕磕绊绊,词序颠倒都没关系,只要是有意义的沟通。
功能性的语言不在句型有多复杂,词汇有多丰富,有效的沟通有时连话都不需要说。我非常理解大家盼孩子说话的心情,能说三个字?了不起!能说八个字?绝对应该开派对庆祝!孩子的语言出来了,恭喜!代表他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兴奋之余,还要保持冷静,仔细听他说的什么,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4、避免冲动地替孩子讲话
孩子在重复你的话的时候,其实是在分析、处理信息。请耐心等等,多给他一些时间。不要一着急全替他说了,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
5、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
比如老师常说 “好棒,明明!”你会发现孩子重复“好棒,明明!”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把名字去掉,改用拍肩膀,微笑等方式来赞扬。
告别时,可以把“再见,明明!”改成“再见!”“下次见!”
6、练习初期,避免问句
看到孩子伸手够火车,如果你问“你要玩火车吗?”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要玩火车吗?”这时候你应该示范:“我要火车”。
对于程度高一些的孩子,可以采用选择问句:“你要火车还是飞机?”如果孩子伸手拿飞机,你示范说“我要飞机”,等他重复“我要飞机”,然后再把飞机给他。
7、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同一水准示范
也就是说,按照你期待孩子讲话的方式来示范语言。举例:
妈妈:“你吃苹果吗?”
孩子: “你吃苹果吗?”
妈妈从孩子的视角示范:“我要苹果”
孩子重复“我要苹果”。妈妈把苹果给他。
注意:妈妈没有说“你要苹果”,而是说”我要苹果”,这样做的目的是当孩子仿说的时候,我们正好提供了他要说的话。
8、台词的辅助与淡出
比如开始练习问句时,你提出问题,不要等孩子仿说,马上把答案连着一起说出来:
“你要吃饼干吗? 要!” (这个“要”是辅助,以后逐渐淡出)
“你要吃饼干吗? Y....”(不说“要”这个词,只说提示音)
“你要吃饼干吗?(不发音,只给予“要”的口型提示)
以此类推,逐步淡出台词辅助,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回答“要”。
仿说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情况是正常的?什么情况应该找专业人士帮助?孩子在一岁到两岁之间,“鹦鹉学舌” 是很正常的;
两岁的孩子应该开始发展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复杂的句子。过了三岁,孩子就不应该太需要仿说了。如果孩子三岁以后,大部分语言还是仿说,建议家长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