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康复 > 社会交往

怎么让宝宝3岁前成为“社交”高手

作者:听雨 更新时间:2016-09-30 点击数: 百度一下

    “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害羞,到公园都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
    “我家孩子也是,很胆小,让他问人也不愿意。有时候别人问他都不应,说实话我挺担心的。”
    “我女儿很敏感,别的小朋友碰碰她都会哭鼻子,现在大家都不喜欢和她玩了,好郁闷!”
    经常听到妈妈担心自己孩子的社交,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以后的成长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天生的气质有关,但更多是受到家人的影响。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特点。
    1岁前:最爱家人,无朋友概念
    1岁前的孩子暂时没有朋友的概念,但是对家人的陪伴需求却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大声“吼”,哭闹,直到家人出现了,小家伙立马从“暴雨模式”转到“晴天模式”,变化比什么都快。
    1-2岁:“撩一撩”同龄小伙伴
    1岁以后开始逐渐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强烈,仅仅停留在见了面以后,看心情“撩一撩”的状态,不见面也绝对不会想念。此时孩子的社交仍以家人为重,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有独自玩耍的能力,只要家人在旁边,即使不陪玩也不会大哭大闹了。
    2-3岁: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相互模仿对方的行为,但还是以自己玩为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哦!孩子3岁前都是不需要朋友的!
    那就错了!这个阶段恰恰是宝宝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家人此时的行为对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这个阶段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 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其次是家里的其他成员。妈妈、爸爸、祖辈的及时回应、抚摸、亲吻等,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让孩子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不畏惧探索外部世界,更愿意亲近其他人,并建立良好关系。
    2.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1岁半开始,便可以学习自己扔纸尿裤了。同样地,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把钱递给收银员;孩子很喜欢小伙伴的玩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问,或者用玩具交换。
 当孩子在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和周围人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 不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
    一般地,大部分孩子在3周岁前后才进入分享阶段。因此,3岁前孩子和同龄小伙伴之间最常见的冲突便是“抢玩具”。这个时候不必急于干预孩子之前的冲突,更不必急于为孩子“出面”,帮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只要稍加引导,让孩子们轮流玩即可。
 过分干预,只会让孩子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依赖家人来解决,自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形成挫败心理,畏惧社交。
    4. 独自游戏与合作性游戏相结合
    3岁前的孩子主要以独自游戏为主,但这时候他们多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如躲猫猫、滚小球、排排坐等。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同龄的小伙伴交流、互动。
    5.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条件
    如果父母很少外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孩子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例如,傍晚可以多带宝宝到花园散步,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周末时间多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玩,克服孩子的“社交敏感”,激发孩子的社交兴趣。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我们还要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扫除不利于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潜在因素:
    1.凡事顺着孩子
    很多妈妈没生娃之前就下定决心,不要事事顺着孩子。然而生了娃之后,偏偏就成了这样的妈妈。只要孩子一哭泣,立马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和大人说话永远都带着哭腔,表情永远是委屈状。
 凡事迁就孩子,对孩子自身的性格培养和能力培养都是不利的。如果孩子在自己的小伙伴面前也是动不动就哭鼻子,或者一遇到冲突了就哭着找妈妈来解决……这种情况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过度保护孩子
    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有两种,一种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凡事给孩子出头。这种妈妈别说其他小朋友,连别的家长看到都会敬而远之;另一种是孩子玩泥沙怕弄脏了手,孩子爬在地上怕感染了细菌,经常限制孩子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在参与一切的游戏之前都会战战兢兢放不开,更别说融入到朋友圈里面了。
    3.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孩子敢于接触家人以外的人群,这部分力量正是来自于妈妈。“我的孩子很害羞”、“我的孩子不爱说话”,在孩子身上贴这样的标签,无疑是给孩子的社交能力打了一个负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社交家”,每个孩子都是从羞涩到开朗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支持,有了这样的力量,孩子才能勇敢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加入收藏
Tag: 怎么让 宝宝 3岁前 成为 社交高手
上一篇: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不听指令?
下一篇:“六个游戏”解读孩子成长需要啥?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2-16岁孩子必经三个叛逆期,家长应对指南
  • 与自闭症儿童交流的艺术
  • 提高孤独症青少年的社交技能
  • 从“孤独症”到“社会人”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 掌握与自闭症孩子沟通的小技巧
  • 如何有效巧用“强化物”
  •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缺失需要及时找回
  • 星儿的适应性行为该怎样培养
  • 自闭症儿童增进沟通的技巧(1)
  • 培养自闭症儿童主动交往意识的三个方法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