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救助项目向社会“发包”
本报讯(记者 姚丽萍)如何通过向社会“发包”,扶持更多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慈善事业,让更多人在慈善“社会化”运作中得到救助?昨天,市慈善基金会与11个社会公益组织签约,资助金额达到154.18万元,这是“社会化”慈善的一种尝试。
自闭症儿童音乐沙龙
16个自闭症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2岁,大多都在10-13岁之间,在“自闭症儿童音乐沙龙”陪伴他们的志愿者达到100多位。
“今年‘六一’以来,沙龙开了4次音乐会。你想不到,除了愿意‘听’,他们还愿意‘唱’,已经有3个孩子走上舞台,张开小嘴巴大声歌唱。”沙龙负责人曹小夏说,这些“天使的孩子”天生就封闭了自己,让他们融入人群,音乐或许是一种办法,这就是创办沙龙的初衷。
今年5月,市慈善基金会向社会招募慈善救助项目,“自闭症儿童音乐沙龙”提出申请后通过考核,今年将得到3.4万元善款,用于沙龙活动。“钱不多,但足以扩大沙龙的社会影响,让更多人关注自闭症孩子。”曹小夏说。
收到项目申报材料20份
除了“自闭症儿童音乐沙龙”,今天还有其他10个项目得到签约资助。今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关于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告,征集慈善公益项目。截至6月底,收到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申报材料20份。
“通过评审小组初评、专家组评审、理事会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最后确定了首批11个慈善项目,资助金额达到154.18万元。”市慈善基金会救助部负责人刘淑英说,这些项目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慈善宗旨。
今年“发包”600万元
“除了首批11个项目外,目前,市慈善基金会正在向社会征集第二批救助项目,今年全年的‘外包’资金将达600万元。”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江晨清说,一种发展方向是,市慈善基金会将更着力于“专业化”募集善款,再将善款“发包”给更多规模较小的社会公益组织,普及慈善理念,带动慈善事业“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