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
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湘潭市特殊学校读书交流会
2008年6月14日下午13点40
付校长:学校概况介绍
有各位的关注,给了我们各位特殊教育学校最大的支持。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学校的老师提供新鲜的血液。
杨校长:
欢迎来到特殊学校,来到主席家乡,欢迎参与刘教授的麓山之友活动。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你们的支持,学校的春天即将来到。
基本情况:建立于1972年,仅次于长沙和衡阳,排名第三。在社会各界和大家的关注下,学校从大到小,从上到下,逐渐改善。虽然很多方面还比不上正规学校,但我们还正在努力。
210名学生,在编和一部分临时的74位老师,聋声,启职老师,以前有盲声,现在放到长沙去了。视残,听残,智残,收入三类。我们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是在培养残疾的花朵,难上加难。分级管理,分部管理。校长在校时间比较少,主要在外面跑其他事情,主要事情是书记和副校长在学校里管教学方面事宜。小学6年级毕业 ,实际上相对于普通的3年级学生。教师教学成果,教育科研和教学质量已经走向了全省的前列。十五规划课题获得了湖南省二等奖,老师参加的各种比赛,学生参加的残疾运动会,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成绩可佳。
给予学生爱,让学生“进的来,留的住,能发展,立的住”。教育电视台采访的时候,问,别的学校都有学生逃跑,你们学校都是开放式的,为什么没有学生逃跑?教育和培养好一个孩子,是解放一个家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面对着残疾孩子,是很难的,所以他们不仅有爱心,还有耐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学校在全体师生,全体家长的关注下,学校一定会更好!
祝愿老师和朋友们生活开心,芝麻开花节节高。
付校长:
确实,我们是秉承着教育和培养好一个孩子,就是解放一个家庭,这个路是非常漫长的。
下面由学校介绍两个主题发言:
有关聋童的教育故事(徐玉霞)
2007年9月,被安排在一年级的班级。与一个小脑袋相遇,那个孩子坐第一排,甜甜的笑脸。小淘气把脚搁在椅子上?仔细才发现,原来旁边有一根拐杖。其他的孩子过来跟我比画,但我的泪眼模糊了。那节课,让孩子在黑板上画出心中最美的画。在太阳里添加了一张如他那般灿烂的笑脸,孩子用一只坚强的脚支撑着他那灿烂的笑容。坚强和乐观支撑了弱小而勇敢的生命。
为了尝试接近孩子的世界。用爱和耐心。
自闭症(陈鹤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代表我各位同事们来和在座的各位教育界精英进行一次学术的探讨。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有一种叫做“自闭症”的病?也叫做“孤独症”,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大都是来自高知家庭,漂亮可爱的一些孤独又可怜的孩子,却因为血液、基因、遗传等因素使其身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一般表现为:孤僻、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没有语言交流,兴趣爱好狭窄,总是重复同样的话和活动,没有危险感,就算爬得再高,也不会产生害怕的感觉。举止行为怪异,不符合社会规范。有一部分情绪起落很大的自闭症患儿,他可以上一秒种还在大哭不止,下一秒就可能挂着泪水笑得连气都揣不上来。当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自我伤害和攻击他人的行为。
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学生,2004年进校时刚满8岁,我们暂且称呼这个孩子为小东,小东的父亲、母亲都在某著名大学任高职,常年忙于工作,很少在家。只剩下外婆和保姆与小东一起生活。他的外婆是个孤言寡语的乡下老太太。保姆是一个文化素质不高但年轻有爱心的小姑娘,对小东照顾得很好,所以小东一直比较依恋这个疼爱他的小姐姐,反而对父母和外婆却没什么交流也没什么感情。这样看来小东实际上是缺乏照管和教育的。而且整个家庭对小东的教育态度都是溺爱和放任,对孩子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没有给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小东历来就比较任性、懒惰。他平衡能力很好,皮肤对温度感觉很敏感,喜欢玩地球仪,3岁之前看不出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直到他长到8岁都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叫过一声“妈妈”。与此同时发现他与同龄儿童相比,他更喜欢自娱自乐,对玩具、对外界发生的一切不感兴趣,喜欢做重复的事情,与他人无目光对视,也没有危险感,哪里危险他就偏爱一个人跑去玩……
孤独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人际关系障碍。他不理人,不和别人玩,也小朋友建立不起伙伴关系。他与人的目光没有对视,别人对他表示好感他不会回报以微笑。他不喜欢别人接触他的身体,他喜欢自己行动、我行我素,与亲人无任何情感的交流。
语言发展障碍是孤独症的第二个特征,百分之六十的孤独儿不会说话,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用动作表达,只会用很原始的哭闹,拉人等方法表达需要。小东也是这样,他宁可拖着你的手去取他想要的东西,也不会用手指点自己想要的物品。你若不理解,他就会急得打自己的头、咬自己。
除因为脑发育障碍导致语言发育异常迟缓外,还伴有脑波异常和血管禁脔,这对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的皮肤对温度很敏感,只要天气稍微闷热一点,他保准会烦躁不安的大发情绪。这一直是令小东家人头疼的问题。他小的时侯喜欢笑,4岁以后偶尔发脾气,还会咬人、咬自己。从2004年5月起,小东的行为越加反常,不停的撕纸,喜欢把手指放到口里去咬,发脾气时打人,大哭或自己打自己、用头撞墙…发脾气的时候整个眼神和行为很不正常。6岁时在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检查,诊断为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突出)。重度孤独症。
小东是在2004年9月正式进入我校学习的,刚入校时表现得异常的安静,总是一个人独自站在窗户边望着窗外的世界,只要有人靠近,他就会迅速离开,有人抱他时,他就会以皱眉、别过头或别的形式表现他的极不情愿和不耐烦的情绪。他没有危险意识,总是一个人爬到很高很危险的地方玩耍,对外界的信息毫无反应,完全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视觉发展较好,有注视能力和一定的追视能力,观察能力也较强,对声音很敏感,最特别的是这孩子很会察言观色,看脸色行事。对于孤独症的小孩来说,这个特征是难能可贵的,证明他有注意外界的能力。在入校的第二周,小东的情绪出现了第一次来势汹汹的大波动,发狂的哭闹、狠狠的把自己的手腕咬成了紫色、用头把墙撞得咚咚的响、掀翻了教室里所有的桌椅…所有的同学都站在一旁目瞪口呆,情急之下,我忘了处理孤独症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则,是不宜采取搂、抱等方式制止其自伤行为的,卤莽行为的代价当然是被他咬两口,呵呵,小小年纪,牙倒厉害,只到现在我的肩上还留着他咬的痕迹呢。得了这个教训后,我开始了对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的深思——他为什么要自伤?在什么情况下攻击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是不是因为到了一个新场合,为把自己从紧张情绪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我试着从孩子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去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去帮助他学习一般人所认定的表达方式。通过观察我发现导致其情绪问题原因有二个,一是器质上的病理原因,因脑波异常引起的头部疼痛出现的打头、撞头现象,这需要医学的介入才能达到控制效果。二是成长环境的原因,由于家童的溺爱,他非常任性,而家庭对他采取的是放任态度,只要他一哭闹、自伤,家长便忙不迭的满足他的要求,让小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哭闹、自伤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针对小东的这种心理特征,采取了“冷处理法”和“帮助法”对小东进行训练。当他为引起旁人的注意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自伤行为时,我会故意忽视他的行为,要么我就是头也不抬、眼也不瞟的继续做我的事,要么我就会用冷冷的眼光看着他,不会生气更不会去制止他的自伤行为,对他的一切行为不做任何的反映,当他看见自己的自伤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他加强了自己的自伤行为,想以更激烈的行为胁迫旁人对他进行关注或者满足要求,这个时候我会采取“帮忙”的办法,帮其出力,此时他反而拼命挣脱开来,由次看来,他实际上是怕受到也不想受到伤害的,他之所以有这些激烈的种种行为,全部基于他对大人心理活动的了解的,实际上他在跟大人们进行一场心理斗争,因为他知道通过哭闹和自伤便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给他传递的信息能让他明白,以哭闹、自伤是达不到目的的,他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哭闹和自伤的次数。
想要教育好一个孤独症儿童,仅解决一些情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他敞开心扉,接纳社会、接纳他人,是要付出很多耐心和爱心的,用自己的真诚来温暖孩子的心。冬天教室里冷,我把他冰冷的小脚放进怀里揣着取暖;吃不惯学校的伙食,带他回家给他做好吃的;动员全班同学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打开心扉,不再抗拒集体,不再抗拒每一个人。同时我大量的翻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扑捉他的兴奋点,详尽的记载好他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日思夜想,连睡觉做梦都是梦见小东开口说话。呵,我真是感慨,直到自己走上了教师岗位,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师者父母心”!
春夏秋冬,大家都明显的感觉到了小东的变化,他会笑了,也愿意跟着群体活动了,别人接触他的身体,他不再躲避了,能听懂一些话,并作出正确的反应了…..有一天,他口齿不甚清楚的对着我开口叫了一声“妈妈”…..刹那间,还未为人母的我,只觉得眼眶好热,视觉好模糊—-啊,我的孩子!我终于听到你的声音了!8年的生命历程中的第一声"妈妈"!没有什么会比此时此刻更令人欣慰的了!看着他亮闪闪的眼睛,我真想大声的告诉他“孩子,牵着我的手,让我带你走出这孤独的世界”!
付校长:希望这个方面,面对不同症状的孩子,能有针对性的老师,有专业的解决问题的老师。专业化成长。学习是最重要的,营造这个氛围倒是比较艰难。
陈艳萍: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咱们一起怀着这么一颗热情的心,来此共同分享。我们走在这个特殊学校的世界,但还未能真正的进入。虽然是残缺的太阳,但是,一沙一世界,依然还是其个体的世界。刚刚两位老师用个案的形式让我们体验了特殊教育的部分过程。
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触摸孩子外显的秘密,而其内在的秘密,又该如何保护?
孟老师:先谈在特殊学校的感受。在这里,感觉是一种特殊生命聆听的感动,有种泪眼朦胧之感。面对在跑步的孩子,我做了个加油的动作,然后孩子就想牵着我的手一起跑,他们是希望与人交流的。
老师上课一直面带微笑,也一直积极地面对着孩子。学校领导也一样如此积极,这在于我而言是很觉得很难得的。
发言稿。。。。
陈艳萍:《儿童的秘密》中的秘密的几种形式,共享的,儿童独有的,公开的秘密。秘密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孟老师提供的案例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孩子,这些孩子要回家吃饭了,你怎么不把他带回家吃饭呢?
陈文芳:《显露与秘密:浅谈秘密的教育意义》
李(自由学者):这不是福利机构,能够做好就是最大的福利。把聋哑学校,统合起来碰个头,通过媒体或各种机构,把我们这个机构做好!当作好的时候,应该不用为钱担忧呢!
资环院研究生:两位领导赢得我一种感情,两个字:尊重。蒋老师的数学课,自始至终都在贯穿着道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典范,这是其他的普通学校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思考,这里的聋哑学生都无忧无虑,而其他的孩子却都显得老气横秋,是不是由于这里的孩子远离了竞争等?
老师要孩子站讲台,问妈妈“数学老师怎么样?”只是作业被人拿了没有交,而不是我不想交。用心对待孩子的秘密,许多孩子内隐的秘密便会变成了外显的秘密,打开孩子内隐秘密的门。
湘潭教育局教师科的刘科长:感谢特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看到上课的老师的爱与责任。取消暑假业务考试(其他的老师都无比高兴),下次给大家集体买书。
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的尹老师:意外闯进刘老师的博客,得知这个活动,觉得很有兴趣。听了两堂课,很感动。感觉上课的那两个老师,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他们可以把一个个儿童,从无知和懵懂走向文明。为自己能成为教育界的一分子,很荣幸。
周凯兴:两个感受:感动,为孩子们感动;钦佩,钦佩学生们顽强的表现,钦佩教师们,正是你们不懈的努力,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通过了解孩子们守护秘密的方式,了解孩子。感受孩子们心的跳动,获得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个人想法:特殊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校长带我们去收藏室,让我想到一个辩证法的事情,有得有失。在信息爆炸的世界,能够保持与常人更远的距离。阿柄,贝多芬……残疾人有些艺术创作才能,怎么发掘他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提议:艺术创作的课程。美的感受是一样的。
李丹:07级湖南师大的在职研究生。震撼,辛酸,担忧。
奇怪的声音,不明白,原来是孩子们在齐读课文的声音。震撼。
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是他们不能听,不能说。辛酸。
看到一楼孩子们在汗流浃背地工作,他们的钳工证考试8月就要开始了,所以他们要更加的努力工作。但是,他们真的有能获取社会生存资料的能力么?担忧。
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没有做过调查,多少毕业生能够自食其力?有没有一些点对点的机构,提供岗位?
付校长:孩子走入社会,在父母的一点资助的情况下,能够自食其力的,结婚,生孩子,也在过日子,我教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达到。广州的一百多个孩子,因为智障问题是建议不要结婚的,所以结婚的很少。
李:弱智的孩子,可以多提供一些形体课,舞蹈课。莫扎特音乐的影响,据说有一点效果。
陈艳萍:校长们的爱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爱。
湘潭16中校长: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把爱和责任内化为教育行为与习惯,那么我们的校园就能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刘铁芳:
感谢特殊学校的两位校长,感谢你们,是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是大家的到来,让我们营造了一个场。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间里,建构出了在当下社会空间下的一个理想的教育空间。
不在乎人家的评论,而在乎我们自己。我们大家因为机缘,而在一起,是多少年的缘分,才修得这么一种在一起的团体。
下面仅仅是发表一些个人到这里来的感想。
首先谈谈前面听课的基本感想,如前面那位所说的,是一种震撼,在听课的时候,几次都忍不住流泪了。他们的课跟普通的学校有一种本质的启发的,但普通的一些高级学校的生命意识的激发是一种个体主动的激发,而不像特殊学校一样,是自发的。普通的学校,他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的疏离。
实实在在的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顽强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相反,在正常的学校里,有没有老师发出孩子们真正的声音呢?我想没有。
这个老师在上课时有三个方面做的比较好:抓住孩子的特点,尽可能抓住孩子现有特点引导;二,以引导作为根本出发点;三,情境性,正常的学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出的情境,而不是真正的情境。在我看来,情境性可能是特殊教育的主要特性。有一点可以发展的:情境可以有所提高。把每个孩子设想为:把他们设想为他们能成长好的孩子。教育就是拓展孩子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这是听课的感受,这种课堂与一般的评价的课是不同的。特殊课堂更主要的是情境性,更多的艺术性,带有生命状态;而普通的学校更多的是技术性,更多的功利性。
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融入到这种情境中,充分展开孩子们的生命世界。
下面再讲讲,由此而思考的特殊教育的三大问题:
杨校长说过,即使我们思考特殊教育,我们也应该跳出特殊教育来谈。史铁生说过,残疾这个名称就是不完善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完善的。
一、充分地把握特殊儿童的特点
只有从他们的特点出发的,教育才可能是生成的,否则,他只可能是凌驾于孩子生命之上。
1、特殊的个性。像那种聋孩子,对特殊群体有种特殊的认同感,在相同的群体中找到一种认同的可能性。
2、把握发展的特点。该显现的时候就显现,该不见的时候就不见
3、把握他们自我成长的特殊路径。别的孩子,享受的社会资源就很多,但特殊儿童就不同。弱势的孩子,怎么样避免社会的歧视对他们的伤害。让孩子们养成特殊的安全意识。及早给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打上预防针。
二、怎样找到特殊孩子教育的根本着力点
很多事情,学校是无能为力的。一方面,给予他们适应社会职业所有的更大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却是很难的。我们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哪里?职业准备是辅助性的。我们要抓住我们的教育目标。特殊学校的三重任务:1、身体的看护。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但在普通学校,这点可以不被特别关注。2、心灵的呵护。呵护他们的心灵世界,内心世界,心灵的启迪才是特殊教育的根本着眼点。3、以必要的职业准备作为保障条件。
在课堂可以进一步强化的事情是什么呢?
开启他们人性化的空间。由一种动物性的生存转化为人性化的生存。三个主题目标:1、人性的温润。之所以要用爱,就是为了敞开人性的可能性。让他们在自然万物之间,有一个自我的世界,感受一种人性的温润。人都有两个方面的存在:物的存在和心灵的存在。残疾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启迪人性的光芒。2、自我世界的敞开。爱很重要,但仅仅有爱还不行。还要意识到他们的世界是怎么开启的?基本的知识(智慧)的开启(基础性);想象的开启(可能更是一个着力点);情感的温润作为补充。他们的世界是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展开的,这就成为教育在技术上的着力点。3、教育即生活。孩子在那个时刻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只是一种自我沉浸,是一种表演给自己看的表演。而普通的孩子,是一种表演给别人看的表演。我们的教育便是要促进孩子的生活。从儿童的秘密中,说明教育不是速度,师生共同走,欣赏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共同成长。
三、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目前这种情况下,社会没有给予我们充分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获得价值。往内转,获得自我认同价值。
对职业对象的认同,教育价值体现的根本着力点就是学生。
想方设法促进孩子的成长,立足于自身谈特殊教育的根本目标。自己赚钱;减轻家里负担;在学校里过的快乐,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么?
生命的成全是当下的一种生命发现。教育好一个孩子,是成全一个生命,这才能获得教育根本性的转向。只要我们有了这个根本,就是在成全一个生命。
这三点也是其他教师的根本职责。
给我们内心留一点空间,才能在这个浮华的世界当中找到一个清净而理想的世界。
教师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是一个沉重的事业,是一个迷人的事业。
老师们可以写一点故事,尽可能发出特殊学校的声音,才能促进社会对这个话语空间的关注。
为星星之火,可以绵延提供一个机会。